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鄱阳湖畔人与候鸟依依不舍惜别夕阳:猛然发现人与大雁都留恋落日,这也许是人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基因吧!

已有 3010 次阅读 2019-11-27 07:39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鄱阳湖畔人与候鸟惜别夕阳

11月18—21日,我与白武明、原魁三人由中科院的许世伟陪同去江西共青城科普讲座。我先后给共青城中学(高一、高二)、共青城小学、东湖小学讲课三堂。总的印象是,学生渴求科学的愿望非常强烈。

讲课之余,邀请方还安排我们一个下午(11月20日)参观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

参观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可谓“一波三折”。

11月20日下午两点,我们驱车离开共青城,先参观胡耀邦博物馆,然后再去永修县吴城的候鸟自然保护区。

胡耀邦陵墓印象  祭拜胡耀邦陵墓,是我们几位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的共同愿望。胡耀邦同志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我院的党组书记,他以“五子登科”关怀与解决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衣食住行问题,赢得大家的尊敬,我们不少科研人员都聆听过他的热情中肯报告,多多少少得到过他的“恩惠”。我们在胡耀邦纪念碑前鞠躬默哀后,合影留念(照片1,2)。胡耀邦同志的雕像非常逼真,祭拜时,仿佛回到过去聆听他报告时的情景(照片3)。

 

照片1.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白武明、原魁和我在胡耀邦陵墓前留影

 

照片2.我们与江西共青城同志在胡耀邦陵墓前留影

 

照片3.胡耀邦同志的雕像栩栩如生

 

鄱阳湖畔万亩芦苇白花浪翻  离开胡耀邦陵墓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江益附近(图1)。但见公路东侧,一大片芦苇花海展现在我们眼前,微风吹来,苇花浪翻,白里透黄,分外壮观(照片4—6)。我们情不自禁地停车下来,纷纷走进芦苇花海,拍照留念(照片7—11)。

 

照片4.一望无垠的芦苇世界

 

照片5.特写的芦苇花絮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照片6.在芦苇田园的东侧是鄱阳湖的另一部分

 

照片7.同行者在公路边自由自在地合影留念

 

照片8.这四位朋友走进芦苇海洋乐在其中

 

照片9.同行者的情趣感染了我,也情不自禁地走进芦苇丛合影

 

照片10.我也在芦苇丛中单独留影了一下

 

照片11.武明给我拍照多么投入啊

 

就在我们拍照留念的时候,好几只八哥飞来停在芦苇边(照片12),这可是在北京不易见到的鸟啊!

在公路的西侧约几百米之外,是鄱阳湖的一部分,呈南北走向,大雁时不时地在湖面上飞来飞去,仿佛嬉戏玩耍(照片13、14)。

 

照片12.几只八哥飞来停留在芦苇花海边缘

 

照片13--14.西侧远处的鄱阳湖上大雁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下午四点过,我们驱车向南,准备参观位于永修县吴城的候鸟自然保护区。但是,在去吴城的途中,遇到维修公路,不能前往,只好沿途返回。在返回途中,看见公路西侧有一路标,上书“候鸟观赏园”。我们沿着路标到达了这个候鸟观赏区,但是,由于正在修建,几乎没有候鸟在此,唯一可以拍照的是一座新的建筑物,酷似一座巨大的“鸟笼”(照片15)。这也许是未来的拍照点吧!

 

照片15.在未来的观赏园区正在修建的新建筑

 

图1是我们此次参观鄱阳湖候鸟区的路线示意图


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之前拍照芦苇的公路边,停车等候观赏日落时候鸟翻飞的壮观场面。

17点13分,一群大雁呈不太标准的“人字形”高飞,仿佛要迎接夕阳来临(照片16、17)。

17点15-20分,太阳渐渐接近地平线,同行的朋友恋恋不舍,有人要求与太阳亲吻留影(照片18),有人要求手捧太阳,希望她不要这样快地离开我们(照片19)。

 

照片16-17.鄱阳湖上大雁群飞呈现不太标准的“人字形”

 

照片18.这位小伙子亲吻夕阳,依依不舍

 

照片19.这位女士手捧夕阳,希望她不要太快离开自己

 

17点24分起,西边的太阳慢慢降落,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基本上呈现“人字形”在太阳上方缓缓飞行,仿佛在陪伴日落(照片20、21)。但我仔细观察,与大雁迁徙时的标准“人字形”还是有所差别,它们飞行的队形在人字形基础上时不时有小的变换,有时在人字上随意地出现“人头”(照片22-24),有时人字形的“人头”消失(照片25-26),就像书法家在书写“人”字时的随意变换一样。

 

照片20-21.鄱阳湖上大雁群飞呈现标准的“人字形”

 

照片22-24.鄱阳湖上大雁群飞的“人字形”显现了“人头”

 

照片25-26.鄱阳湖上大雁群飞的“人头”消逝

 

17点20-28分,在短短的10分钟之后,太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更是珍惜这分分秒秒的珍贵时光,用“连拍”模式不停地拍照。

回来整理照片时,惊奇地发现,不仅仅我们惜别夕阳,大雁也是依依不舍地飞来飞去,为夕阳送行。它们有时“飞入太阳”,亲近太阳(照片27),有时成群结队围绕太阳翻飞(照片28、29),有的自南向北飞过夕阳光照的地区(照片30、31),有的自北向南,“一步一回头”地依依不舍(照片32、33)。

照片27.一群大雁“飞进”太阳,亲近、惜别

照片28、29.大雁成群结队围绕太阳翻飞

照片30、31.有的自南向北飞过夕阳,恋恋不舍

照片32、33.有的自北向南,“一步一回头”,依依惜别


我感叹,我动情,在鄱阳湖畔,我发现了人与生物同样喜欢阳光,同样依依不舍太阳离去!这也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因”。

正是:

鄱阳湖畔观赏夕阳,人与大雁同乐同悲。

依依惜别频频拍照,恋恋不舍绕日翻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1207713.html

上一篇:难得巧遇清晰俯瞰喜马拉雅东段群山机遇:难忘时刻,难忘拍照。其实,人生能有几回如此美好的机遇呢?!
下一篇:念奴娇•闲庭望日 二零二零年一月二十九日(词画配:望萧条庭院,唯喜鹊时飞时息。唯宠猫娇花得宽慰)
收藏 IP: 120.244.222.*| 热度|

2 檀成龙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