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7): 认识 香格里拉沧桑

已有 7449 次阅读 2018-2-26 08:38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7):

    认识香格里拉沧桑

经过2006年11到12月对于中国大香格里拉综合科学考察,逐渐了解了“香格里拉沧桑”。


    大香格里拉科学考察队凯旋回京

二、香格里拉沧桑

“香格里拉”(Shangri -La)成为一个世界性词汇源于一部英语小说。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隐蔽的山谷,这个山谷紧邻海拔28000英尺(8540米)的卡拉卡尔山,藏语的意思是蓝月亮山谷。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广阔谷地中完美地点缀着小巧的草坪和纯洁的花园,溪水边有涂过油漆的茶馆和轻巧如玩具的屋舍,看来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融合了汉族和藏族的文化,他们一般都比这两个民族要干净俊美……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里的人们生活在几乎纯洁的自然环境中,长寿超过100岁的人还不显老。在这个山谷中,在卡拉卡尔山下,有一座神圣的香格里拉寺庙。寺庙的大喇嘛佩劳尔特(Perrault)掌控山谷中人与物的大权,当地藏族、汉族居民视大喇嘛为神,当地蕴藏丰富的金矿是蓝月亮山谷的巨大财富,是香格里拉寺庙用来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外界交换现代文明享受的源泉。

小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香格里拉寺庙:“他们走出了迷雾,步入了一个充满清新空气和阳光明媚的境地。就在前方不远处,香格里拉寺院坐落在那里。”(They stepped out of the mist into clear, sunny air. Ahead, and onlya short distance away, lay the lamasery of Shangri-La. )“一片色彩绚丽的亭台楼阁紧紧依偎在山腰上,完全没有莱茵古堡刻意营造出来的那种阴森恐怖,而像是几片精巧雅致的花瓣偶尔盛开在陡峭的悬崖上。它华丽而又高雅。一种庄严的情感把众人的目光从灰蓝色的屋顶上吸引到上方灰色的岩石上,壮丽得犹如德尔瓦尔德的韦特霍恩峰(译注:阿尔卑斯山的一座山峰)。在那之上,卡拉卡尔的冰峰雪壁高耸在远处那座令人眩目的金字塔上。”(A group ofcolored pavilions clung to the mountainside with none of the grim deliberationof a Rhineland castle, but rather with the chance delicacy of flower petalsimpaled upon a crag. It was superb and exquisite. An austere emotion carriedthe eye upward from milk-blue roofs to the gray rock bastion above, tremendousas the Wetterhorn above Grindelwald. Beyond that, in a dazzling pyramid, soaredthe snow slopes of Karakal.)“往下看,景色更是宜人,岩壁垂直地向下延伸,形成一条裂缝……峡谷犹如深渊一般迷雾朦胧,只见谷底一片翠绿,郁郁葱葱。风被阻挡在外边,喇嘛寺高高在上……只有一条能够爬出来的狭窄小道通向那座喇嘛庙。”(Hardly lessan enticement was the downward prospect, for the mountain wall continued todrop, nearly perpendicularly, into a cleft that could only have been the resultof some cataclysm in the far past. The floor of the valley, hazily distant,welcomed the eye with greenness; sheltered from winds, and surveyed rather thandominated by the lamasery…Only to the lamasery did there appear to be anyclimbable egress at all.)

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大喇嘛佩劳尔特如何通过寺庙管家张先生采取非常手段从外界选取接班人康维(Conway)的过程,尽管最后没有如愿以偿。

小说发表后,美丽而神秘的蓝月亮山谷没有名扬四海,而在这个山谷中一座寺庙的名称—“香格里拉”却很快成为了世界性的词汇,成为西方人追寻的理想王国。

当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时,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成为最流行的畅销书之一,获得了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自1933以来,该书一再重版,同时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介到世界各国。1937年,意大利裔美籍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把它摄制成电影,影片风靡全球,电影《失去的地平线》的主题歌唱遍全球。1971年,华裔富商郭鹤年先生在创建国际大酒店集团时,把“香格里拉”借用为其酒店的名称。

从此,“香格里拉”又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

自此,“香格里拉”满天飞。

2.1香巴拉与香格里拉

藏学专家杜永彬认为,“香巴拉”是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徒想象、描绘和向往的美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和“理想国”。藏民族信仰中的“香巴拉”概念源于佛教经典《时轮经》。公元前7世纪“香巴拉”就伴随着佛教经典在印度诞生,直到11世纪,藏文经典《大藏经》的《丹珠尔》中才第一次正式记录和描述了香巴拉国。

自“香巴拉”信仰产生以来,中国西藏的佛教徒们以及南亚、中亚和西方的一些民族和人群朝思暮想,心向往之,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想象力描绘了千百幅“香巴拉图”,想象出无数条通往“香巴拉”的路线,撰写出许多关于“香巴拉”的论著,进行了无数次前赴后继的寻找“香巴拉”的旅程。

关于香巴拉是如何理想的天堂,在印度,很久以前,就已流传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边,也即在西藏附近的昆仑山脉,有一个圣人居住的神秘王国。有一部印度佛教的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香巴拉在一个会涌出美酒的湖中央的浮岛上,那儿建有被神圣森林围绕着的王宫,要前去该岛必须乘坐‘金鸟’才行。”

藏传佛教的各派高僧们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地,那里的首领是金刚手恰那多吉化身—绕登·芒果巴,教主为无量光佛也称阿弥陀佛。‘香巴拉'共有七代法王,即:月贤、天自在、威严、月施、天大自在、众色和天具自在,七代法王都传授“时轮根本经”;他们掌管着960万个城邦组成的幸福王国,这里没有贫穷和困苦,没有疾病和死亡,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更没有嫉恨和仇杀……这里花常开,水常清,庄稼总是在等着收割,甜蜜的果子总是挂在枝头,这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随意捡上一块都很珍贵,当然这里不用钱,因为钱没有用。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一切,觉得冷,衣衫就会自动增厚,热了又会自然减薄;想吃什么,美食就会飞到面前,吃饱了,食品便会自动离去。香巴拉人的寿命以千年来计算,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只有活腻了,感到长寿之苦,想尝尝死的味道,才会快快活活地死去……

如何才能够去到香巴拉呢?公元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撰写的《香巴拉指南》首次指明了通往香巴拉王国的多种途径,以及如何才能通过沿途的艰难险阻。书中指出,朝拜香巴拉者可由印度、中国西藏蒙古等很多地方出发,都要经过不毛荒地和危险四伏的神秘地区,克服无穷困难险阻。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认同和帮助。朝拜香巴拉者必须首先修炼自己的精神,使身心得到佛性的变幻,才有可能找到香巴拉王国。一旦到达香巴拉王国后,立刻会看到美丽的公园和城堡所构成的理想国度。香巴拉四周有双重的雪峰环抱,中央是座大宫殿,周围的八个区呈莲花瓣状环绕着宫殿。香巴拉的居民,无比富裕,物质充足,安居乐业。香巴拉王国内平等地容纳各种宗教,各教徒都生活安定,没人犯罪,没有无聊的争斗。居民们从自己的信仰出发,依照最高智慧对待生活,都达到了佛陀(或各宗教之神)的最高境界,达成了互通的境界。

如此理想而神奇的香巴拉王国曾经一度为崇拜者前赴后继地追寻。那么,香巴拉到底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杜永彬指出,“藏民族认为“香巴拉”在西藏北部或中亚;西伯利亚的萨满教徒认为“香巴拉”将会在阿尔泰山脉的某处被发现;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认为“香巴拉”位于天山山脉;阿富汗的苏菲教徒认为“香巴拉”在帕米尔山脉;吉尔吉斯人认为“香巴拉”在同一山脉的西端;一些蒙古人认为“香巴拉”在西伯利亚南部的某些山谷,各地的蒙古族都相信蒙古是北部的“香巴拉”国;也有人说“香巴拉”可能在北极。”

在西藏流行一首藏族歌曲“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同胞的心声:“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的家乡。”

关于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的关系,杜永彬认为,西方人对“香巴拉”的了解、认识、接受、寻找和想象,导致了“香巴拉”的西化和“香格里拉”的产生。

杜永彬教授详细地分析了“香巴拉”概念向西方传播的演化过程。他认为,最初传到西方文明中的关于“香巴拉”的信息,来自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卡布莱尔(Cabrel)和卡瑟拉(EstêvãoCacella),他们听说了“香巴拉”(Shambala,转写成Xembala),并认为这是中国(Cathay or China)的别称。19世纪开始,“通神论”启发了西方人描述和想象“香巴拉”的灵感,燃起了西方人寻找“香巴拉”的热情和勇气。其中,布拉瓦斯基是典型的代表,她在1888年前,就曾经多次到达印度和西藏探寻香巴拉。在她看来,印度和西藏的“圣人”(Mahatmas),是来自“香巴拉”的超自然的人类,“香巴拉”是西藏的一个神秘的王国,那里保存着柏拉图所说的沉入海底的神秘岛“亚特兰蒂斯”(Atlantis)的秘密教义。“香巴拉”的居民是“亚特兰蒂斯”人民的后裔。“香巴拉”在佛教中的地位犹如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的耶路撒冷。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新“通神论者”拜勒(Alice A. Bailey,1880~1949)将“香巴拉”视为超越太空行星可度量的范围的存在,或者是一种精神的向往,是地球的统治神萨纳特王子(Sanat Kumara)的一个精神中心,居住着地球行星逻各斯(PlanetaryLogos of Earth)的最高的“阿凡达”(avatar,意为化身),据说是神意的一种表达。

通过历史分析,杜永彬认为,20世纪以后,在西方,“香巴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香格里拉”一词覆盖,进而催生了更多世俗倾向的变化。“香巴拉”的西化过程体现了西方人对“香巴拉”在观念层面的接受和改造,其明显的标志就是,西方人将“香巴拉”西化成了“香格里拉”。

英国作家希尔顿从来没有到过西藏,他为什么能够描述出如此神奇的蓝月亮山谷和山谷中庄严、神圣的香格里拉寺庙呢?

一方面,作者认为,在上述历史背景条件下,英国作家希尔顿虽然从来没有到过小说中描述的地方,但多多少少会受到在西方传播的“香巴拉”或“香格里拉”理念的影响。鉴于此,他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把“香格里拉”(Shangri-La)寺庙以及在这个寺庙所在的蓝月亮山谷描述为和谐、宁静、美丽的神秘世界也是事出有因的。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深受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多篇文章的影响。1925年8月,受雇于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地理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1884~1962),应《国家地理》杂志的稿约而来到中国的横断山域、甘肃和青海探险考察。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深入中国的丽江古城,被当地的淳朴人文、厚重历史、多样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就呆了近三十年,直到我国解放前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陆续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多篇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滇藏交界地带多民族、多宗教的高山峡谷区的自然特色与民族文化,也提出了类似的英文词汇“Shankori”。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以艺术的创作与描述已经将“香格里拉”作为美丽与梦想深深置入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世人心中。

可见,在1933年之前,不仅“香巴拉”理念在西方已经广泛传播,而且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香格里拉”理念已经逐渐在西方传播。这就为《消失的地平线》中出现“香格里拉寺庙”名称奠定了基础。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我相信,早在《消失的地平线》出版以前,“香巴拉”(Shambala)概念就从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西藏传播到了西方,引起了西方学者和探险者的关注,一时间,探讨“香巴拉”的著作相继问世,探险者相继来到印度和中国西藏朝拜、探寻,的确也曾经掀起了“香巴拉”热。我也相信,“香巴拉”与“香格里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相似之处,甚至于“香格里拉”理念来源于“香巴拉”概念。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理念既受西方广泛传播的“香巴拉”理念的影响,也受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多篇文章的影响。

基于上述,作者认为,从历史出发,实事求是地弄清“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理念的来源和演变是应该的,这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然而,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的理念谁在先无关紧要,关键是,如何把一种理念与现实相结合去促进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让人人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因此,在目前的时代条件下,我赞成多数人能够享受的香格里拉,更欣赏人人享受的大香格里拉。

2.2世外桃源与伊甸园

“世外桃源”和“伊甸园”也是人们曾经追求的理想王国,前者反映东方人的理想,后者反映西方人的美梦,它们也曾经风靡一时。然而,它们也从来没有被人们寻找到。

伊甸园是基督教的神话。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仿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祖先,男的称亚当,女的叫夏娃,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含有乐园的意思。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这四条河的名字分别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底格里斯河(Dijla)、基训河(Gihon)和比逊河(Pishon)。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只有前两条河流的记载。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们吃了必死无疑。"

按照上帝的旨意,亚当和夏娃赤裸裸地生活在伊甸园,品尝着甘美的果实。他们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信口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取名: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田野的鲜花……他们就这样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

那么,伊甸园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旧约·创世纪》描述的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探寻伊甸园。但是,学者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旧约·创世纪》中所说的四条河如今只有两条河有记载,比逊河和基训河在何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确定。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扎林斯教授经长期的考证,认为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由于地理气候的变迁,那里现在已成为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据此,扎林斯教授推断,伊甸园就位于波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然而,大约在7000年前,在最后一次冰川纪后,由于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伊甸园就沉入波斯湾海底了。

关于伊甸园的推测还有不少,有人说伊甸园在以色列,有人说在埃及,有人说在土耳其,还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至中国西藏等地。

其实,伊甸园也仅仅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而矣。

“世外桃源”之说起源与陶渊明(公元365427)的一篇散文“桃花源记”。其原文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从《桃花源记》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它和香巴拉、香格里拉、伊甸园的故事有相似之处,都是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然而,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与前三者都有其不同之处:在桃花源中生活的人们个个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因为避难而来到这里的人,他(她)们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纯朴天性的人;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而香巴拉、香格里拉和伊甸园所描述的理想天堂却基本上是本来就有的,或者是上帝创造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不老的条件,也没有随地可以捡到的财宝,只有一片“往来种作”的农耕景象。
总之,“桃花源”虽然也是人们的理想王国,但它更接近与现实生活,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当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卖关子”了,他以“寻找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来结束了全文,给人们留下了“悬念”。

看来,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理想王国”,寄托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理想和希望。也许,在今后,这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向往会永远存在。

2.3香格里拉满天飞

自从1971年香港富豪郭鹤年先生在创建国际大酒店集团时买断“香格里拉”作为酒店名称后,世界上纷纷出现了“香格里拉饭店”,大有“香格里拉满天飞”的趋势。

1997年,云南省向外界宣布,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就是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是藏民心中的理想生活境界。这里有希尔顿小说中所描绘的景象:(1)这是一条长长的山谷,两边绵亘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而山谷的正前方,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金字塔似的雪山,一座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2)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结合了汉族和藏族的文化;(3)这广阔的被群山环抱的断层山谷非常巧妙地被小小草地和爽朗的花园所点缀,溪水边坐落着涂过油漆的茶馆和轻巧如玩具似的房屋;(4)当地人都穿戴整齐,就连这里的妇女也穿着扎紧下摆的满清式束脚裤;(5)这里的人们似乎因范围小而难以避免地近亲通婚稍稍吃了些苦头;(6)这个被称作“蓝月谷”的福地乐园中有一座花园式的喇嘛寺—香格里拉寺,而沿山谷较远的地方分别还有一座道观和一座儒家的孔庙;(7)这里有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修行者都长命百岁,却看上去青春永驻;(8)这里的人们信仰各种宗教:藏传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将所有这些宗教融在一起,和平共处,从未有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纷争,他们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中甸这块人间乐土是当之无愧的香格里拉。

自从云南省的中甸县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香格里拉县后,引起了国内邻近地区的不同看法,如云南的迪庆、丽江、怒江,四川的稻城,西藏的昌都等地。其中,四川的稻城县命名了“香格里拉乡”,还有的地方出现了“香格里拉村”……而印度和尼泊尔则早就宣布在其国土上找到了香格里拉—尼泊尔的木斯塘,这里甚至还摆放了一架老式的飞机,据说就是那架飞机载着小说中的大不列颠康维领事及其随行人员迫降在蓝月亮山谷。

一时间,大有“香格里拉满天飞”的趋势。

首先,20世纪30~40年代,凭借《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和电影,“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以神奇般的速度传播。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20 世纪以来,随着“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出现,人们追求的理念和方式迅速转变,即从过去的追求极端理想化向着追求比较现实的理想状态转变;人们发现,“香巴拉王国”的确非常理想,能够享受“香巴拉王国”者的确是能够战神恶魔的人间精英,的确是“修身养性”的圣人,然而,人世间有几个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两相对比,当然大多数人会选择追求比较现实的“香格里拉”了。其二,随着文化传媒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小说”当然要比“论著”传播面广泛多了,电影自然更比小说传播面广泛了。如果想想现在的电视和网络,毫无疑问,它们更比电影的传播面和传播速度快得多多了。

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后,“香格里拉饭店”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个又一个的“香格里拉”地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香格里拉满天飞,这又是为什么呢?

显然,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乐园-香格里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以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乐园-香格里拉为旗帜去追求局部的经济利益。君不见,云南中甸被命名为“香格里拉县”后所出现的国内外旅游者的探访香格里拉县热么!那些旅游者留下的不正是当地的经济兴旺么!

然而,这种“香格里拉热”带来的经济兴旺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呢?

2.4从香格里拉到大香格里拉

本世纪初,上述“香格里拉满天飞”的现象仍然继续蔓延。

此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滇、藏三省区,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人文条件发展绿色旅游。西藏自治区和我的家乡四川的有关领导都曾与我谈起如何充分发挥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来联合发展旅游事业的问题,但言谈话语中都流露出对目前“香格里拉满天飞”的现况担忧。我佩服这些当地领导能够远虑未来,从他们所处的高海拔位置来看还真用得上“站得高、看得远”来形容。

面对这种现状,让我想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过程。我们从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开始,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关注,这是第一步。通过学术讨论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名称不统一的现象改变过来,再由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这是第二步。走“科学、企业、新闻媒体”三结合的道路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徒步穿越,这是第三步。联名科学家上书西藏和国家林业局领导,建议建立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到国家批准,这是最后一步。

鉴于此,作者首先与多次参加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朋友们交换观点,探讨思路,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为川滇藏三省区联合进行绿色旅游寻找科学依据。

记得我在和杨逸畴、张文敬等教授探讨此问题后,我们首先发现了两点科学依据。其一,这里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区,三个板块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个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的特殊地形地貌,为丰富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奠定了地理条件;第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和横断山脉地区的三江水汽通道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这个地区输送,为这个地区提供了发育丰富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大气条件。丰富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正是大香格里拉所必须的基本自然条件。

我们把这些想法很快与西藏和四川、云南有关领导交流,逐渐有了比较一致的科学认识。

在此基础上,当时正在西藏担任科技援藏干部的张文敬教授积极促进川滇藏三省区联合召开了第一次三省区会议。

2002年5月25~28日,川滇藏三省区领导、有关部门及有关学者在拉萨举行了学术和行政讨论会,就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一致认为,第一,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美丽的自然条件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与雅鲁藏布江和三江水汽通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交界地区是一个共同体,密不可分。第二,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地区美丽而神奇的自然条件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理想的天堂所在地,应该是中国香格里拉地区或大香格里拉地区。会议达成共识:川滇藏三省区要尽快组织起来,联合实施中国这个大香格里拉地区生态旅游的科学调查,共同建设与合理开发。作者应邀出席了这次讨论会,发表了题为“大香格里拉地区形成原因探讨”的专题报告,并和与会者一起探讨了有关“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会议期间,川滇藏三省区政府领导,尤其是西藏自治区领导在大会上明确表示,希望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像过去组织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一样,组织中国科学家进行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重点对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的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科学考察,希望对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依据,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卓嘎(女)代表自治区政府希望协会开展中国香格里拉科学考察

在此次讨论会以后,尤其是通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06年组织的大香格里拉综合科学考察后,大香格里拉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博物之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1101260.html

上一篇:春节刚过,回味大红灯笼陪伴奥林匹克公园夜景的美好时光
下一篇: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8: 追寻大香格里拉之“洛克探险路“
收藏 IP: 111.132.214.*| 热度|

9 苏德辰 檀成龙 赵建民 尤明庆 李颖业 杜彦君 杨正瓴 shenlu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