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亲情重于泰山——与李亚辉先生谈家庭问题 精选

已有 6682 次阅读 2007-9-19 03:41 |个人分类:人文之思|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李亚辉先生希望我分析一下中国家庭问题。

 

先生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它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家都搞不好,更何况国了,根本不用谈”;同时,它又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普遍问题——包括老人问题、夫妻问题、子女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等,可以说问题成堆,却无从下手,而令人头疼。

 

我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向来关注并探究“修、齐、治、平”之道,其实质是在于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联系起来,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进行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是可取的,因为它符合人类社会的实际——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家庭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则关心人类,研究社会,可不重视家庭哉?

 

可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家庭问题却被日益的边缘化了,到了“文革”时期,这个问题实际上被消解于“革命”“阶级”——只有如《红灯记》中那样的“革命家庭”概念,所谓“亲不亲,阶级分”、“革命的情义重于泰山”,不再有人伦家庭概念了。

 

我们看那时的“样板戏”,只有《红灯记》以“家庭”为主题,然其“家庭”却是其成员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而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情义”的“革命家庭”,所谓“爹(李玉和)不是你(李铁梅)的亲爹,奶奶(李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沙家浜》虽然涉及到了家庭,可阿庆嫂的老公阿庆却始终也未现身于这个家庭,几乎只是其家庭的编外人员;其它如《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等,则均不涉及家庭问题。

 

“文革”大肆宣扬与所谓“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家庭意义上,也就是要破人伦家庭而立“革命家庭”,其实质是要以阶级关系来取代血缘关系。当今中国的家庭问题,其根源实在“文革”,是“文革”妄图以阶级关系来取代血缘关系这种“文化革命”所造成的历史后遗症。

 

当今中国家庭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伦问题。家庭作为人伦之本,是基于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就没有家庭;没有家庭,就没有人伦。人伦在本质上就是人类的血缘联系。

 

人类之所以成为一个类,就是因为有这种血缘联系的存在——在考古学意义上,就是这个类的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虽然至今考古学界对这个祖先究竟为谁尚有争议,但假定这个共同祖先的存在却是各方均无异议的。人类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假定:世界上各民族是来源于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祖先。

 

肯定出于同一祖先,是其类中个体互相承认其为同类的必要的伦理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便无人伦可言,从而也无人类的伦理可言。在这个问题上,“文革”的危害性就在于,它否定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定的源出于某个共同祖先的人类共同体,而只承认中华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并且是始终充满了阶级斗争的社会矛盾体,由此彻底了否定中华民族有其共同的伦理准则——当然,这也意味着它也否定人类是一个特定的源出于某个共同祖先的生物共同体,而只承认人类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并且是始终充满了阶级斗争的社会矛盾体,由此彻底了否定人类有其共同的伦理准则。如此一来,民族伦理解体了,人类伦理亦解体了,是所谓“朴散为器”(老子语)也。

 

由于“文革”所造成的“朴散为器”而形成的伦理多元化格局,意味着中华民族个体之间缺乏了相互承认其为同类的伦理基础,于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相处不再讲伦理,或者说,伦理不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合理的价值维度——在“文革”时期,其合理的价值维度乃是政治维度;改革开放以后,则逐渐演变为经济维度——这个维度仍是此前政治维度的一种延续形式,只是这时候政治被本质地理解为经济了,即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经济”也。与此相应,合理的家庭,也不再是人伦家庭了,在“文革”时期,合理的家庭是基于共同的政治需要的“革命家庭”;改革开放以后,合理的家庭则是基于共同的经济需要的“生产家庭”——到了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生产家庭”乃演变为基于共同的市场需要的“交易家庭”。

 

无论是“革命家庭”,还是“生产家庭”,抑或“交易家庭”,其共性特征乃是缺乏伦理基础,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属于非人伦家庭。与此相应,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当然亦非伦理原则,而是要么为政治原则,要么为经济原则,要么为市场原则。这些原则无不讲究利害关系,却独不讲血缘亲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世上只有妈妈好”恐怕也只是从利害关系上来说是如此——在“文革”时期,或许只有“革命妈妈”才堪称“好妈妈”;如今则或许只有“富婆妈妈”才堪称“好妈妈”了。

 

当今中国家庭问题最突出的,恐怕莫过于离婚率之日趋高涨。如果说“文革”时期的中国式离婚主要是出于政治变故的话,那末,当今的中国式离婚则主要是出于经济变故。如今中国社会流行着这样的“婚姻格言”:“男人有钱会变坏,女人无钱会变坏。”这正是当今中国婚姻之普遍基于金钱的现实状况的绝妙写照。

 

老人问题也是当今中国家庭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曲“常回家看看”,道出了中国老人问题的实质:老人普遍的缺乏从而渴求来自于自家小辈的亲情关照!

 

老人是人生之末,亦可谓是人生之归,此时的人的需要——亲情需要,才是人的本真需要!

 

从人伦角度看,经济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其实都是人的低级需要,亲情需要(包括爱情)才是人的高级需要,只是当人的那些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其高级需要被暂时的掩盖起来了。

 

当今中国人伦领域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为了追求低级需要的满足,而自觉不自觉地忘记了高级需要,以为人活着就只是为了争名夺利.殊不知相对于亲情,名利不过是人伦之糟粕,亲情才是人伦之精华!

 

不是“革命的情义重于泰山”,更不是“功利的价值重于泰山”,而是“血缘的亲情重于泰山”!

 

人啊人,你不是政治动物,也不是经济动物,而是人!

 

为人而不讲亲情,非人也。

 

为夫妻而不讲爱情,非夫非妻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7516.html

上一篇:略论科举制的合理性
下一篇:顾炎武的“治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