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中国学术为何落后于西方学术和怎样赶超西方学术?

已有 4932 次阅读 2013-12-10 16:21 |个人分类:逻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逻辑

“水”是从现实的水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形态的水与现实形态的水的根本差异在于:现实形态的水或多或少地含有杂质,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科技手段,都不会也不可能提炼出绝对不含任何杂质的纯水;概念形态的水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水。对水的科学研究必须从概念形态的纯水出发,也就是说,科学的水研究是以假定不含任何杂质的纯水作为逻辑前提的。科学对其他自然事物的研究,也都是以假定这些自然事物的性质绝对纯一作为逻辑前提的。科学研究中的这种逻辑假定是科学所追求的关于自然事物的理想,离开了这种科学理想,就没有科学研究活动。

 

我们的“中国梦”中的“人人平等”(参见拙文:“人人平等”才是我们的“中国梦” )也是从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有些评论者以为“人人平等”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是一种空想、幻想,但是我却要说,“人人平等”是一种概念形态的人际关系,它当然不同于现实形态的人际关系,然而也正是这种概念形态的人际关系,才是人文学科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逻辑前提,类似这样的逻辑假定是一切人文学科所必须的,这是人文学科所追求的关于人文事物的理想,离开了这种人文理想,就没有人文研究活动。

 

如果说科学理想中的水之类的概念是科学赖以评判现实中的水之类的自然事物的逻辑依据的话,那末,人文理想中的“人人平等”之类的概念则是人文学科赖以评判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之类的人文事物的逻辑依据。科学中对现实自然事物的评判逻辑与人文学科对现实人文事物的评判逻辑本质上是同一性质的逻辑,即它们都是属于价值范畴的逻辑,这也就是说,科学对现实自然事物的逻辑评判与人文学科对现实人文事物的逻辑评判都是属于价值评判,因为它们都是根据某种理想所做出的对于现实事物的理想性评判。而凡是理想性评判都是属于价值评判,只是因为科学的价值评判的对象是现实的自然事物,所以这种评判并不触及实现的人和人的社会,因而也不反映现实的人和人的社会,而人文学科的价值评判的对象是现实的人文事物,所以这种评判是触及实现的人和人的社会的,因而也是反映现实的人和人的社会的,正是这种评判对象上的差异,才导致了科学的价值评判可以为一切现实的人和人的社会所接受,而人文学科的价值评判却并不为一切现实的人和人的社会所接受,而可能不为某些现实的人或现实社会所容而加以拒斥,这是人文研究根本区别于科学研究之所在,也是人文研究之难度远高于科学研究之难度之所在,但是,这种区别完全不是意味着科学研究是远离价值领域或与价值无关的纯粹事实性研究并以此根本区别于人文研究,那种以为只有人文研究才触及价值领域而科学研究则与价值无关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科学研究与人文研究的上述同一关系表明,它们都不能离开价值,不能离开理想,即不能离开概念,不能离开逻辑。中国学术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学术,其根本的认知原因就在于:西方学术从古希腊到现在为止都一直注重逻辑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西方学术观念中,逻辑向来被认为是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的一种主体能力,西方的形而上学正是围绕着这种主体能力进行了长达数千年的研究,其形而上学本质上就是把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当作逻辑主体来研究其逻辑认知能力的逻辑形而上学;而中国学术从先秦到现在为止都一直轻视或忽视逻辑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学术观念中,逻辑从来不被认为是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的一种主体能力,中国的形而上学自古及今都没有把这种主体能力当作自己的研究主题,而是把道德主体能力当作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且在传统儒学看来,道德主体能力是有圣凡之别的,圣人且唯有圣人才是真正的道德主体,因为人类的道德法则根本是由圣人所立,也唯有圣人才具有为人类进行道德立法的德性素质,所以中国的形而上学本质上不过是研究圣人德性的道德形而上学。

 

中国学术——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学科,若要赶超西方学术,就必须重视逻辑和首先学会逻辑思维,并且在学会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学会进行构建和改进逻辑系统。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逻辑系统都是由西方人提供的,我们只能被动地适应这套逻辑系统而进行盲目的“跟风研究”,而实际上我们却根本不理解这套逻辑系统,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对这套逻辑系统的自由运用,从而当然也就不可能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自由的理论创造,而只能在西方学者所提供的理论框架之下从事一些理论的应用研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748683.html

上一篇:天人合一之境
下一篇:传统哲学:“求体”、“求故”、“求理”之学
收藏 IP: 58.209.227.*| 热度|

13 郑小康 陈楷翰 尤明庆 袁海涛 孙平 曹聪 戴德昌 张南希 张骥 罗教明 Veteran11 zhngshai loujins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