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本原论哲学中“始基”或“道”与万物的关系

已有 8360 次阅读 2011-3-30 19:27 |个人分类:理论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哲学, 本原论

 

[按:本文曾作为草稿隐藏:草稿 · 隐藏  2009-9-25 01:27 |个人分类:理论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  

哲学起始于本原论,这种原始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最简单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并且最后又都要复归于它。这个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的宇宙本原,在古希腊哲学中被称为“始基”,在中国先秦道家哲学中被称为“道”。这种本原论哲学实是把宇宙理解为一个自我循环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从某个起点出发而逐渐展开并最终回到其起点。这意味着本原论世界观中的世界是一个自我运动着的封闭巨系统,它所包含着的一切事物都是这个系统整体的某个部分,这些部分都是有生有灭的暂时性存在,但它们生灭变化于其中的整体却是不生不灭的永恒性存在。由此可见,“始基”或“道”与万物之间具有这样一些方面的关系:

(1)“始基”或“道”是自我往复无穷地运动着的循环过程,万物都是这个无限循环过程中具体展现其过程的各种形式的运动的载体;

(2)“始基”或“道”是运动着的万物的母体,万物是“始基”或“道”的派生物;

(3)“始基”或“道”是自己不动却是万物运动的推动者和支配者,运动着的万物是由于“始基”或“道”的推动而运动并以其运动来表现“始基”或“道”的具体现象。

 

附:

 

IP: 202.112.90.*   [1] 匿名   2011-3-30 19:45

 

这个道,怎么就这么容易解释成为了始基了呢?

 

博主回复(2011-3-30 19:52)

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的意义上。

 

IP: 202.112.90.*   [2] 匿名   2011-3-30 19:57

 

这难道就妥当的么,还是将道比附成了西方的东西嘛。

 

博主回复(2011-3-30 20:14)

 

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是我对始基的共性特点的概括,这不是比附,而是我对它们之间的共性的一种理解的陈述。实际上,对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还可作进一步的阐释。

 

在我看来,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所表达的是一种循环论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所反映的世界是直观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四时运行,昼夜交替,万木荣枯,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的直观印象都是循环运动,无论中、西地理环境有多少差异,其自然现象的这种循环特点是共有的,这应该是产生始基观念和观念的现实生活基础。

 

IP: 202.112.90.*   [4] 匿名   2011-3-30 20:07

 

那个本原论哲学,其实没有你想象的简单。看你这样讲哲学,好像是没有讲出哲学的味道来的。你好像是在依葫芦画瓢的讲教材,而没有真实的体会到哲学为什么要讲这个所谓的本原,也就是你没有阐释,没有理解

 

博主回复(2011-3-30 20:20)

 

这里所表达的是基于我的特定理解的一些判断。我刚才对您的回复的内容才属于我的特定理解的范围。

 

IP: 202.112.90.*   [5] 匿名   2011-3-30 20:27

 

你这样的解释很朴素,当然也有道理。其实可以也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他们要讲这种印象,为什么还要将这些印象转换成哲学话语?你重建当时的语境没有?你是基于怎样的诉求来讲他们的这些所谓的哲学?你反思了自己没有?

 

博主回复(2011-3-30 20:54)

 

基于对直观世界中循环运动的特点的体验而产生的始基虽然同含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的意义,但它们应该是各有其特定语境的。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那里,按亚氏的说法,他们探求哲理只是为了摆脱愚蠢,没有任何实用意图。自愧愚蠢而欲摆脱愚蠢,这就是这些自然哲学家提出始基概念的语境,也就是其提出始基概念及相应的哲学的唯一的为什么,别无为什么可解。

 

老子提出概念及相应的哲学则是出于对(天下)无不治的社会理想的追求。自己不动而使万物皆动,这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玄德境界,正是老子希望侯王达到的无为而治境界。面对天下大乱的政局,欲使天下由大乱而达到大治,这便是老子哲学的语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428081.html

上一篇:体验人生的意义,感受生活的快乐
下一篇:容不得非议科学能叫科学?
收藏 IP: 117.83.56.*| 热度|

3 吉宗祥 曾新林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