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路是人走出来的

已有 6870 次阅读 2010-9-9 23:12 |个人分类:读书.杂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这句名言,实为日常生活经验之谈。人在地上行走必在地面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随着在同一地方行走的人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明显,于是就成了路。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的一个经验事实,且由此形成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常识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常识,因为这个经验事实是可以被人为的实验一再地重现出来的。
 
表示在路上行走的字,在殷商甲骨文中是一个由“止”与“行”两部分构成且字形上显出“止”在“行”中样子的会意字(“止”指脚,“行”指路),表示行走在路上之意。至秦代小篆,其字演变成从彳从止的合体部首字,且“行”被省简为“彳”(音chì)并移至上部,其下部是“止”的变体。隶变后楷书写作“辵”(音chu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辵,乍行乍止也。”三国..张楫《广雅》则说:“辵,犇也。”(这里“犇”同“奔”,为疾走之意。)
 
甲骨文中表示人行走的路的字是“╬”,这是一个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示十字路口的象形字,专家识读其为“行”(音háng),并认为汉语里“行”字的本义就是十字路口。但甲骨文中“行”也有作动词(音 xíng)用的例子:“己丑,王不行,自雀?”(《甲骨文合集》21901)“乙巳,卜出,王行,逐。”(《甲骨文合集》22445)大约成书于秦汉间、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的《尔雅》是按“行”的本义来解释该字:“行,道也。”(《释宫》)《说文解字》则把“行”当作动词来解释:“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至于“路”字,不仅殷商甲骨文中没有,西周金文里也没有这个字。甲骨文中也无“道”字,“道”字是到了西周才出现在金文中的,诸如省道、行道、逨道、单道、眉道、同道、原道、周道、道以东、木道左等等。参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金文“道”字由首、行两部分组成,或由首、行、止三部分组成。由首、行组成的“道”字的结构是“首”在“行”的正中间,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行”是十字路口,“首”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字形象动物的头,金文里看起来更象鹿的头部,“首”在“行”的正中间是表示动物或人在路中间,则“道”字当属会意字,是意指动物或人在走路,故“道”的本义当是行或走路。这与“行”字情况正好相反:“行”字的本义是所行之路,作动词用是指走路;“道”字的本义是行或走路,作名词用是指所行之路——《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首。一达谓之道。”这就难怪《尔雅.释宫》说“行,道也”,而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则说“道,犹行也”(卷中“天道”条)了。“行”与“道”在字义上的这种互通关系,正是“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常识在文字造作活动中的体现。这个常识在东汉.刘熙所作《释名·释道》中尤有明显反映:“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这里“道”字相当于作动词作用的“行”字。)这无异于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361368.html

上一篇:自祝点击三百万!
下一篇:亚里士多德和老子
收藏 IP: .*| 热度|

14 曹广福 曹聪 逄焕东 王启云 李学宽 高建国 鲍海飞 曾庆平 唐常杰 刘晓瑭 武京治 刘广明 曾新林 孔玲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