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创新出于自然 精选

已有 5866 次阅读 2009-3-2 22:08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 知识创新

        神学讲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和人类的?这“天机”只有上帝自己明白,人类是无从知晓的。

        但是,科学讲知识创新,学术创新,照理科学应该知道创新原理,可是这原理是什么呢?如果创新原理都能搞清楚了,由此就能演化出创新方法或创新技术来,那么,按照这种创新方法或技术来进行创新,这创新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行为,甚至有可能的话,把关于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的信息输入电脑,都用不着人亲自去创新了,只要让电脑帮着去创新就行了。

        所以,我怀疑科学能否发现知识创新原理从而推演出知识创新方法来。

       科学知识应该是科学主体创新的结果,然后科学主体再利用科学知识来继续进行知识创新即发现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只是科学主体发明出来的用以进行知识创新的工具,这工具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知识,新知识还是要靠利用科学知识的人去进行创造的。

        因此,是否可以认为,知识创新的原理是存在于人而为人自身所不能发现的一种机密呢?我想,这个机密一旦为人所自觉意识到的话,创造也就不成其为创造了。

       “创造”其实是对连人自己都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人的一种特殊生命活动的名称。换言之,知识创新是属于自然范畴,而不是属于人为范畴。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达,知识创新是“性”,而不是“伪”;是“天”,而不是“人”。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知识是由“圣人”创造出来的,而“圣人”是能够“则天而行”的,所谓“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也。这就是说,“圣人”是独得“天机”的人,其他人则只能按“圣人之言”,“学而知之”而已。道家是反对“为学”而主张“为道”的,而“为道”的过程,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归根复命”的过程,亦即由“人”返于“天”的过程,如此则“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也就是说,“人”返回到“天”才能获得知识,则知识的产生是来自于“天”而非“人”也。

        所以,具有儒道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其明智者从不自作聪明地进行知识创新,孔子讲“述而不作”,老子讲“不行而知”,都是讲知识不是人的造作或有为所致,人只能对既有的知识作“述”的功夫。“述”是儒家的说法,意即顺其知识之自然的行为,用道家的说法,就是无为于知识。儒家和道家都否定知识可以被人为创造出来。

       但是,孔子和老子实际上都创造了新知识,为什么他们都否定知识可以被人为创造出来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无法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因其无法破解,所以只能把它归之于“天”。

        西方学者有没有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呢?我不知道。只知道培根说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是不能创造新知识的,培根自认为他所发明的“新工具”能创造新知识,也就是说,他认为新知识是被归纳出来的。但是,归纳过程中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这飞跃是怎样产生的?其原理何在?培根也并没有予以说明,或者说未尝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尽管我不知道西方学者有没有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但我有理由怀疑他们破解了知识创新的原理。

        综上所述,我的意思是,人不是不能从事知识创新,只是人不能自知其知识创新的原理,如此而已。

        所以我想,成天叫喊着要创新,这是无济于事的。创新之本在人,而不在科学。我们只能指望人去创新,不能指望科学去创新。所以,在知识创新问题上,必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设法让从事科学的人处于一种使他能够进行创新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就是:他可以完全不考虑要不要进行创新,以至于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这种状态就是人的自然状态,仅当人处于这种自然状态时,他才能进行连他本身都未曾自觉意识到的创新。

       最后结论:创新出于人,出于人之自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218039.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不乏创新能力,缺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16 曹裕波 武夷山 张志东 杨玲 廖永岩 刘玉平 祖乃甡 王鹰 刘锋 马昌凤 陈绥阳 曹聪 杨秀海 陈国文 迟菲 juscojack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