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bjcj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gbjcjp

博文

敬重文革前17年参加工作的新中国知识分子:清明祭恩师

已有 3171 次阅读 2014-4-6 20:49 |个人分类:坚守信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 style, 知识分子

       刁培萼老师是文革前参加工作的,即俗称“17年(1949-1966)”里工作在各条战线的新中国知识分子

   他们出生、甚至读书在解放前,解放后参加工作,经历了土地改革与民主改革、支持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大办钢铁、大办农业,以及伴随以上各次政治与经济运动的“知识分子改造”的磨砺。

   然后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好不容易迎来改革开放,又碰上“向钱看”、道德滑坡、一些有思想建树的学者边缘化、一些研究泡沫化的冲击。

   其间,能六十余年坚守、如吴也显老师所写的终身学人 布衣人生”者,终属不易。而刁培萼老师正是此类新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好典型

   刁老师有信仰,有追 求,这使他成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学、教育学……有相当造诣,理论上有相当贡献,且政治上成熟坚定,人格上广受尊重的“终身学人”。

   “终身学人”而又“布衣人生”,往往乃学朮界之铮铮铁骨者也!

   刁老师讲伦理,讲道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他又特别具有创造力、开拓精神。 直至退休之后,乃耕耘勤奋,硕果累累。可观、可贵、可敬。

   所以,他的突然去世,令我格外难过。

   且刁培萼教授生前即与夫人吴也显教授共同签下遗体捐赠医学研究,不开追悼会的证书,令人肃然起敬!

清明祭奠,怀 念刁老师!

           学生陈敬朴,华盛顿时间2014/4/5(清明节)拜于美国



附:吴也显教授(刁培萼教授夫人)清明所写“培萼逝世百日祭”《终身学人   布衣人生》

 

     终身学人 布衣人生


  
      培萼逝世百日祭
  也显
  
  2014年1月8日培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曾把 “终身学人 布衣人生”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人生座标,回顾他这一生,可以说他确确实实是做到了。
   自五十年代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先被分配做的是行政工作,但在工作之余仍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后来去党委宣传部追随刘德华同志从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辅导工作,为此他除了系统自学马恩著作外,还通读了两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不断向老刘请教业务上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胜任了教学辅导的任务。由于他在言谈中经常提到马克思、恩格思的言论,因而被同事们取了一个“刁克思”的绰号。
  文革后,他有幸回到教育系从事马恩论教育的教学工作,当时他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所以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正好我因腿伤在家养病,他就一方面带动我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同时也指导我和他一起整理学习马恩著作的学习笔记。为了把学习笔记整理成适合学生学习马恩著作的辅导材料,自己亲自不断到学校的誊印社和工作人员联系,当时的材料全是要靠人工打字来完成的,进展较慢。他经常一天要去上几趟,成了他们那里的常客,并逐渐和那里的工作人员交上了朋友。最后终于完成了一本厚厚的马恩著作的学习辅导材料。
     后来他对农村的教育开始关注,他认为“中国的大头在农村,要抓好基础教育,首先要抓好农村教育。”在这种理念下,他积极收集农村教育方面的资料,在学校领导和组织的积极支持下,他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经省教育部门的批准,选择了如东县作为深入的试点。如东县共有八个大区,他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一个个区去分别作了深入调查、访问、总结,跑遍了如东县这八个大区。因此后来他和如东县许多区的行政领导、校长、教师都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亲密的友谊。那一段时期,如东县的一些同志也成了我们家的常客。他也因此收集到了许多鲜活的材料,为他后来编写《农村教育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当他业务上初有成效时,1988年开始,学校实行退休制度,凡到了60岁的退休年龄,就一律要办退休手续。系领导提出让他提退。他起初以为退休就要告别一切教学和科研活动,因此老大不愿意。当时他天真地认为“如果我不要求提升教授,仍能不退休,我宁愿放弃提升。”
    后来得知即使不提升,到了年龄,仍要退休,这是一条硬杠杠。经一些亲朋好友的再三劝说,直到规定申请截止的最后一天,他才向系领导提出提退的申请。为了及时赶上各种评审材料的准备工作,给当时的领导还真是添了不少麻烦。
  -  退休后,他不甘寂寞,又认定了智慧型教师的研究课题,并要求我和他合作。
    由于没有申请课题,既没有经费又没有年轻人的合作,甚至缺乏必要的资料来源。因此曾有不少好心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又没有提升职称方面的需要了,何必自找苦吃、整天忙忙碌碌不得安宁呢?
  但他总认为自己还有精力,还可以研究一些自己喜欢的课题。退休后有的是时间,不申请立项,就没有什么时间上的压力,何乐不为呢?下定决心后,他通过和过去长期合作的学校取得联系,争取把这个研究内容融入他们科研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由他们组织科研力量和必要的活动经费来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这个课题的最后一项成果《重建课堂文化》由于涉及到不少学校教师的实验成果,因而他提出这项成果由他们中主要两所学校的校长作为主编,而我们只是作为策划人的名义列入。实际上这本书大量的整理、提炼的任务以及和出版社联系等具体、琐碎的工作都是他自己完成的。
  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的是宁静的书斋生活。认为“书中自有我所思”,“书中自有我所悟”。对自己所要探究的问题,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旦遇上问题,常常日思夜想。在茶余饭后经常会看到他一个人好像坐在那里发呆,对周围人的所言所行常常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实际他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有时已是夜深人静睡在床上了,忽然觉得有个想法要记下来,于是马上要我帮他记下来,有时是清晨尚未起床,对某个问题有所悟时,也从不轻易放过。因此在我们床前总要留点纸笔,以备不时之需。
  他最喜欢的是能和人自由交换彼此的看法,只要自己关心的课题,如能遇上可以对话的人,不论是同事、朋友或学生,那就精神振奋,打开话盒子后,就滔滔不绝,甚至会忘记时间和场合。但平时对生活琐事则缺少兴趣,往往对此少言寡语,十分低调。只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乎极少过问,即使一个人出门,身上也从不放分文。
  在穿着上只求舒适,只按照自己的喜爱来购买,从不追求名牌、品牌,从不购买高档奢侈品。
  在饮食方面,只重三餐营养,菜肴方面强调多吃素菜,尤其是绿叶菜。由于家中人少、量小,菜的品种吃不多,就自己创造出一种菜肴来,他吧这种菜命名为家常菜。即把多种有营养的蔬菜如:青菜、胡萝卜、蘑菇、毛豆、土豆、木耳、豆干、竹笋(或茭白),这八个品种的菜分别切成丁或丝烧在一起,每天三餐都吃一些,以保证素菜的多样化,在烧菜的方法上也喜欢花样翻新,常把一些平时不大搭配在一起的菜放在一起烧,总之喜欢不拘一格,搞些新花样来品尝。
  除了吃好三餐饭和必要的营养品如豆浆、牛奶外,对糖果、糕饼之类的零食极少品尝,也从不购买。
  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也较节省,特别是对纸张的利用,简直是惜纸如金,例如对各种药品包装的药盒,就从不随意丢弃,总是把它剪成可以利用的纸片,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以供随时记录或书写的不时之需。甚至把剪下来的一些碎纸也和一些废旧纸张一起收集起来,给卖废纸的人。倒不是为了回收一些小钱,而是为了能废物利用,不浪费资源。
  他对人热情真诚,特别是对有求于自己的朋友、学生,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和帮助,即使是在偶然的场合下认识的年轻人,只要有求于他,也定会鼎力相助,后来有的人就和他成了忘年之交的好朋友。
  他做事负责、率真。在处理一些人和事上,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时常会动真感情甚至出面干预。大到国家大事,如当看到一些欺权霸世、贪污腐敗等行为的报道时,常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而生闷气;小到一些人的不文明的行为,如有人在校园开车随意按喇叭,某些人不顾学校布告上的提醒,在刚发青的草坪上任意踩踏,或看到一些店家在马路旁绿化带上随意把拖把等杂物放在上面,他都要去干涉。有一次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老板竟对他谩骂动手时,他都毫不退让。他常抱怨说,自己真不想外出,免得生气。认为自己的言行已不合潮流,感到活得很累。
  他就是这样被周围人讥笑为是个“倔老头”、“老古董”、“不识时务的人”。但正是这种倔强,让他始终如一地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做终生学人,过布衣人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7255-782604.html


下一篇:从办学体制这个视角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收藏 IP: 98.169.131.*| 热度|

1 zhaor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