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中山市丘警通:有一种幸运叫遇见(听程少堂老师讲座)

已有 2503 次阅读 2014-11-15 16:5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don  16:05:36

欢迎!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05:57

程老师,您好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07:04

刚写了听了您讲座的感悟,发到语文味的那个邮件地址了,看看能否发布在网站上!

 

don  16:07:30

好的,谢谢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07:52

关于语文味,我关注了10年的时间,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多是依据语文味的理念来设计的!

 

don  16:08:12

昨天有老师提问到语文味教学法和其他教法异同。我也做了解答。


今天这个灵感更形象。

 

我刚挂了一个灵感《灵感灵感:语文味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CT技术》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397 请转给你骨干班全体同学看看。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09:59
好的,一定!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09:04
昨天本想提问,但没时间,就写下疑惑在里面,希望能解答,改天我整理一下我参加两岸四地比赛的一个设计《命名记》发给您,希望您能点评一下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11:36
语文味构建和实施的时候主要是选择教学内容,我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其精髓还不在方法!


以“一语三文”为主模式的语文味教学法,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基于教学内容的方法,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体现的方法,是从内容出发的方法,或者说是方法化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内容化的方法。


这点道出了我内心的理解


don  16:12:31
语文味教学法是方法,但不是一般方法。

语文味教学法之所以具有这个特点(即是基于教学内容的方法,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体现的方法,是从内容出发的方法,或者说是方法化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内容化的方法),主要是由于我有以下观念——

我认为,所谓语文教学艺术,虽然从形而上层面看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统一,但从操作层面说,则主要不是知道如何教的艺术(教学艺术的低层次),而是知道教什么的艺术(教学艺术的高层次)。相对来说,知道教什么,比知道如何教要更重要一些。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14:39
程老师有空的话就看看我写的讲座感悟,特别是前后两部分,谢谢!


don  16:14:57


don  16:18:15
认真,6000多字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一语三文的关系如何处理?比例大体如何?哪个要素在课堂中占主体?我将把这些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个教学案例发送到程少堂老师的邮件,渴盼得到程少堂老师的指导。


don  16:21:40
这一点我多有涉及,就是从教学内容说,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但从教学内容说,文化只是其中四分之一;从教学时间安排看,文化环节也是原则上不要超过四分之一。当然,有时,某一堂课以文化为主,是可以的。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3:47
嗯,以前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有时候可能是在文化方面花费的时间多了点,以致有没有紧贴文本的评课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0:52
后面附录有一篇是我2010年带完高三的课堂反思,用语文味的观点反思课堂,依据学高中分科之后两年时间内,学生最喜欢的一节语文课为调查对象,得出结论,只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最吸引学生,学生最喜欢,印象也最深
当时对语文味理解也不深,文字略显稚嫩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包括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139页)中谈到再比如《荷花淀》,教学重点,教学的主要目标当然是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阅读和鉴赏,鉴赏这篇小说诗化的手法和语言,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理解中国文化的适中和谐和小说的中和之美,我们以为这就是阅读的高位化。当然,最后还有一句话阅读教学的定位高一点没有错,但放弃了基本目标就错了。

 


don  16:25:38
老友黄厚江,没有很好理解我的《荷花淀》课例。我的《荷花淀》,环境、情节、人物、语言,都搞了,只不过是在文化教学主题之下搞的。


我的《荷花淀》一课,是把环境转化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情节,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把人物转化为人与自我的关系

 

语言品味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其实也教了环境、情节、人物这些东西。

 

don

是的。


只是像我的《荷花淀》这样教学小说,可谓开天辟地,所以当时(我的《荷花淀》一课是2012年4月在深圳中学讲的)中国语文界部分人面对这堂课大惊失色。当然。喜欢的人更多些,如王荣生教授他们就欣赏。教育部多部中学教师新课标培训教材都把这堂课作为新课改后有代表性的课例收录,而且都是放在第一篇。不过我要说明的是,我讲这堂《荷花淀》课,与新课标没有关系。我不是为迎合或印证新课标才讲这堂课的,我已有文章介绍这堂课的来龙去脉,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语文味网挂出的我的随笔《第一课》,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204

 

我老人家到中国语文界来,就是要为中国语文教育史创造点新东西而来。不然我来干嘛。

我就是为创造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法而来。

 

don  16:26:27

语文味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要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这只是教学环节的主体部分,不是全部。语文味教学法提倡“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语言、文章、文学都是“就语文教语文”或“就文本教文本”,而文化环节才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或“跳出文本教文本”。语文味教学思想既反对过度宽化语文的冲动,同时更反对窄化语文的企图,提倡把“就语文教语文”和“跳出语文教语文”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但基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殊目标,语文味教学的主模式“一语三文”,只有文化环节才是“跳出语文教语文”,其占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一。

 

关于“泛语文”。确有人曾把我的《荷花淀》一课当成“泛语文”来批判,我曾著文《“泛语文批判”之再批判》进行回击。(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另见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7475)在该文章中我说:“在我对‘泛语文批判’进行再批判的时候,我脑海里总是浮现着这样一幅历史画面——一幅中国古代教育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眼中的中国教育史基本上是一部语文教育的历史。我心中的中国语文教育的伟大传统,不仅是文史哲打通的传统,也是和自然科学打通的传统(比如孔子当年教子弟读《诗经》时,不仅要他们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还要他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甚至要说,一部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实际上是一部‘泛语文教育’的历史。我很为孔子庆幸:他老人家死得早,要是活到今天,像他那样教语文讲诗歌,还不被挂个‘泛语文教育的祖师爷’的牌牌游街?”今天我仍坚持这样的观点:用历史眼光看,中国教育史上并没有所谓“语文”或所谓“纯语文”这个东西,只有所谓“泛语文”这个东西。中国语文教育史,就是一部文史哲打通甚至混为一体的历史。然而要论教语文,现代中国语文教师教不过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师;现在有些人竭力鼓吹的“纯语文”,也打不过中国教育史上的“泛语文”。


 


don  16:27:03
教小说,一定要用环境、情节、人物这些概念,就是小家子气。

我不和别人争论,我搞我自己的。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7:05
看来,如您所说,要评价一个人或一个理念,真的不能凭一节课或某节课堂实录的

 


don  16:28:14
我的《荷花淀》一课的创造性在转化阅读视角,从文化角度看。这样解读小说在中国语文界以前是没有的。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8:40
嗯,所以你的《荷花淀》一课当时在K12引起巨大的影响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9:18
我当年就是在百度搜索《荷花淀》教学设计的时候,接触到您的课堂实录的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09:04

昨天本想提问,但没时间,就写下疑惑在里面,希望能解答,改天我整理一下我参加两岸四地比赛的一个设计《命名记》发给您,希望您能点评一下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14:39

程老师有空的话就看看我写的讲座感悟,特别是前后两部分,谢谢!

 

don  16:14:57

 

don  16:18:15

认真,6000多字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8:01

我特别欣赏您的这句话: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我所没有的,要么本来就不该有,要么生活迟早会给我。

 

don  16:28:14

我的《荷花淀》的创造性在转化阅读视角,从文化角度看文本。这样解读小说在中国语文界以前是没有的。

 

我的《荷花淀》,一般小说教学内容,我都搞了,但都是在文化教学主题之下搞的。


 

老友黄厚江不懂我的“教学主题”概念。

 

不和他解释。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8:40

嗯,所以当时在K12引起巨大的影响

 

don  16:28:55

教小说欣赏,可以用环境、情节、人物这些传统概念,但一定要用环境、情节、人物这些传统概念,就是小家子气。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9:18

我当年就是在百度搜索《荷花淀》教学设计的时候,接触到您的课堂实录的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29:44

当时让我很是一震,语文课原来可以上的这样有深度!

于是就开始关注您了

 

don  16:29:21

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要靠我程少堂这样的人,可能不能靠我的朋友黄厚江同志。

 


don  16:30:51
其实,我也不能每堂课都做到《荷花淀》那样深刻,根本上不用担心所谓太高位

 

中国语文教育不是整体太高位了,而是整体太低位了。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31:46

因为我教学设计的时候,经常不走寻常路的,喜欢挖掘出不一样的东西,也是颇多非议的,反正他们不理解就算了,我一直也在走自己的路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33:14

我感觉您在语文名师中是很具真性情的一位

 

don  16:33:21

一语三文,单独的文化环节时间通常不要超过四分之一。文化教学也要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35:10

嗯,所以对老师要求比较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要比一般老师强,要寻找到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而且常人未涉及的文化议题,也需要相当的功力。

 

丘警通(中山桂山中学)  16:37:05<, BR>感谢程老师的回答,让我以后的设计有了比较明确的时间感!





有一种幸运叫遇见

——程少堂2014省骨干班《语文味教学法》专题讲座侧记

中山市桂山中学   丘警通


写在前面的话: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作品是说一个农村考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花费18年的时间,从落后的山村走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书写了草根学子的一段励志故事。而我从2005年关注到程少堂老师的课堂实录《从另一种眼光看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到今天有机会近距离聆听这位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足足等待了10年的时间,10年,我已由青年教师变成了中年教师,光阴见证了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有收获,有心酸,甚至有痛苦,但我依然在坚持,依旧在追梦。

今天是茹清平工作室跟岗第5天,上午9点,工作室给我们安排的是程少堂先生专题讲座《语文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因为本人对语文味教学关注已久,也一直在自觉的想办法让自己的课上得更有语文味,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程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特别珍视,早早来到了公开课教室,坐在了第一排的位置。

 程老师先用幻灯片介绍了自己与语文味的成长经历,其实不用介绍,我都能对他的事迹如数家珍:程少堂,湖北省武汉市人,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1997年参加编写全国高校公共课通用教材《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已出第3版)(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14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中语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第一版块是介绍语文味教学法的内涵

语文味教学法初步界定为: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制约和关于语文味与文人语文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理念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与突破固定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通过运用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创作出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使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最终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创造美的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语文教学方法。

这一界定包含以下要点:

(一)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方法。

(二)语文味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打造艺术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打造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作品。

(三)语文味教学法,能让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即让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创造美的过程。

(四)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要通过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来创造。

(五)语文味教学法,主张语文教学过程要做到真、善、美、乐相统一。

(六)语文味教学法,是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因此,它能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七)语文味教学法,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其中,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是基础,渗透个体或族群的生命体验(文化浸润)是核心和关键。

(八)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正”与“常”)与突破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奇”与“变”)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九)语文味教学法,既是语文教师将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一种方法,又是学生乐学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十) 语文味教学法,必然要受到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制约,在关于语文味与文人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因此,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语文味教学的艺术语言,是真正掌握语文味教学法,并熟练进行语文味教学艺术传达的前提。

第二版块是语文味教学法的静态构成及学理依据。

从静态角度看,语文味教学法由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元素构成。这也就是目前许多人熟知的“一语三文”。语文味教学法为何由“一语三文”四大元素构成,而不是由“一语一文”(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一语双文”(即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构成?

首先,“一语三文”的提出是回应语文教学实践的呼唤。

其次,语文课文化不可缺位。

再次,文化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要素单独列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文本而言,最好有点全息观,即对文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照。换言之,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它既可以是文章的,也可以是文学的,同时还可以是文化的,语言则更是作为载体渗透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对文章、文学与文化采用了这样的解释:这里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这里的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这里的文化,则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

第三版块语文味教学法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及其原则。

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

这一表述蕴含着这样的理念:在语文味教学法中,既说明了语言需要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要素之中,它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除了主模式之外,还存在有不少变式结构。如依据对文章、文学、文化的不同细读侧重,分别构成以下变式:

1.以文章为视角的细读结构:语言——变换——赏析。

2.以文学为视角的细读结构:审美——把玩——创造。,

3.以文化为视角的细读结构:精神——感召——升华。

在讲解过程中,程少堂老师多次运用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说明问题,如《荷花淀》《人民英雄永垂不巧》《沁园春长沙》等等,让我们学员更清晰的知道如何运用语文味的体系来构建高中语文课堂。

程少堂老师是一个很会做学问的人,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孝顺的人,一个浪漫的人,一个极具个性极具争议的人。从出道到现在,围绕他和他的语文味,弹赞皆有,并且持续不断,现在娱乐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没有绯闻的明星不是真正的一线明星;套用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没有争议的名师不是真正的语文大师“,正因为有争议,才能有话题,才有关注度,在当今社会,”围观就是力量“,语文味就是在争议甚至是非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程少堂老师2001年发文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从当年的“一个人在战斗“,到今天的”一群人在追随“,十余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语文教改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发展和充实“语文味”的概念和内涵,也促使语文味教学从深圳走向全国,形成当代语文教学一个极具影响的流派。

讲座持续到1130分,之后由学员提问,当时提问的人太多,以致我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其实接触到语文味已10年,从关注《荷花淀》的教学实录,到运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我的课堂好些是上出了语文味。经过设计的课程往往也上的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评课的时候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这节课上的有新意“这节课很有创意”,但在参加一些优质课比赛的时候,也常常听到一些负面评价:主要就是说对文本的分析指导不够,太偏重文化教学。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是不太服气的,因为我设计的问题是来源于课文,最后也是以解决文本问题为依托,我是在有意识的扩大文本的广度和深度;但好些老师对于阅读教学定位过低,仅仅定位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主要理解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思想;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从语文味的观点出发,这只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要追求阅读的高位化,但一但把阅读定在高位,就会遭遇到现实的批判,特别是在当下对“泛语文”“非语文”的批评环境之下(“泛语文”是目前语文味遭到诟病较多的一点),包括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139页)中谈到“再比如《荷花淀》,教学重点,教学的主要目标当然是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阅读和鉴赏,鉴赏这篇小说诗化的手法和语言,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理解中国文化的”适中和谐“和小说的”中和之美“,我们以为这就是阅读的高位化。”当然,最后还有一句话“阅读教学的定位高一点没有错,但放弃了基本目标就错了。”

程老师作为大家,当然能处理好个中关系,但我想提出的疑惑是:一线教师在运用语文味的理念构建课堂的时候,“一语三文”的关系如何处理?比例大体如何?哪个要素在课堂中占主体?我将把这些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个教学案例发送到程少堂老师的邮件,渴盼得到程少堂老师的指导。

 

附录一篇2010年写的教学反思(现在看来当时对语文味的理解较浅显):

用“语文味”的理念反思课堂

中山市桂山中学   丘警通   QQ6408812

201065日高三最后一节语文课堂的最后10分钟,为了更好的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让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我让学生写下两年来最深刻的语文课堂片段最难忘的课堂瞬间以及对语文老师的印象点评,一共收集到53位同学留言,一一品味之后,感慨颇多,采撷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1)印象最深刻的一课是(《宝玉挨打》),那节课精彩纷呈,气氛活跃,全班激情澎湃,师生配合的相当默契,连前来听课的老师们都被感染了!(45位同学作出相同的选择,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寻思了一下,为什么《宝玉挨打》能成为大家记忆犹新的一节课呢,我回想起当时课堂的教学情景,《宝玉挨打》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红棉奖教学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给全校教师上的一节展示新课程理念的示范课,为了备好课,我参考了几十个教案和课件,甚至连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讲解都看了一遍。我把分析贾政的人物形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也就是分析贾政作为父亲、丈夫和儿子是怎么样的一种形象,整个课堂设计以视频为载体,以问题为串联,以讨论为主线,

在讲到宝玉挨打的情节时,借助电视剧《红楼梦》视频片断,把场景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要讨论的问题,然后是充分的讨论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设计了与内容相关的音乐作为背景,为学生的深入讨论渲染情感的氛围,在生动逼真的视频形象引导下,在音乐意境的熏染下,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文本,在问到宝玉该不该挨打的问题时,学生明显分成了两派,有的学生认为该打,有的认为不该打,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联系当时社会背景,结合自身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态度最积极,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出灵感的火花:弄清楚这个情节恰恰反映出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宝玉的悲剧,也恰恰是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体验最能得到升华。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音画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角度,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鉴赏人物,从而让学生在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上升到理性认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了起来,课堂的鲜活也成为了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课堂。

理念链接: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2)对于我,最难忘的就是老师上课的风格,不拘泥于传统,许多网络上的红人红事老师都会说,为课堂增添了乐趣

3)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每一节语文课都非常深刻,每一节课,老师都会讲不同的热点事情给我们听,对于我们而言,语文课并不枯燥无味,而是很生动,笑声常在。

4)小学,初中、高一基本每节语文课都是睡觉,直到高二以后,经常听到新鲜事、奇怪事,感觉语文课有了点乐趣,最起码减少了语文课睡觉的次数。

  在课堂上,我经常适时地引进鲜活的新闻事件,网络上的热点人物,评说超女快男,解读流行电影,侃聊足球篮球,看似游离文本,实质则不然,因为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教材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新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

生活即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有,新的学习方式呼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法,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课改的成败,我觉得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丰厚的文化,能为学生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还应当敏捷的思维、燃烧的激情,能为学生及时引进时代活水,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浇灌出学生的智慧之果。……当语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慢慢拥有这些素养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会自觉转化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笔者在教《宝玉挨打》时,在同学们热烈讨论“贾政狠心打宝玉,他究竟是不是好父亲”后,我以毕淑敏这样一段话作结: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都一次次地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这段充满感情的诵读不仅深化了课堂,引领学生往更深入的心理层面进行思索,而且也展示了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是专注的、信服的、脸上流露出赞同、钦佩、满意的神情。”

课堂理念链接:

     我讲课“废话较多。尽管有一些“废话”是教学过程中即兴“发挥”的,但也有许多“废话”是我备课时精心准备好的。我历来对所谓“没有一句废话的课”不以为然。我以为,不会讲“废话”或者说不会科学地艺术地横生枝蔓的语文课,不是我心目中上好的语文课。

                                                    ——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5)老师啊,你说话好幽默。忘不了,你把凤姐、犀利哥讲的绘声绘色。上你课,好自由,好轻松。

6)节节语文课都那么精彩,有我们的丘哥在,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欢乐,没有哪节语文课最难忘,只有最难忘的丘哥。毕业了,真是舍不得丘哥。

7)回想过去两年的高中课堂,感触最深的老师要数您了。您幽默,好玩,是唯一一位在课堂上带给我们最多欢乐的老师,你是我们最可爱的老师。

幽默是一种魅力,语文学科是和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最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幽默,将激趣因子适时引进课堂,学生会因情绪的愉悦而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介绍《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作者王海桐的时候,下面有声音发出:713分,考取状元,就读北大,果然是四川辣妹。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四川人为什么不怕辣?同学们说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我说你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佳答案:四川人不怕辣,是因为四川多“小强”,下面一片哗然,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看见蟑螂(俗称小强),我不怕不怕“了”(谐音“辣”),掌声笑声欢呼声一并响彻教室。这个小插曲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为课堂带来一缕春风,引进一股清泉,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学得欲罢不能。

    幽默"成在舌耕,功在思考",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分布相对均衡,减少注意力的转移,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是语文幽默教学的目的。

理念链接:

语文教师最该做的事情也应该是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备课还要备幽默。我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语文教师上课要会“逗”。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些。——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想正是语文课堂上充满浓浓的味道,才让学生回味无穷,印象深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843663.html

上一篇:灵感:语文味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CT技术
下一篇:简讯:上海王林撰文全盘否定语文味,程少堂亲自出手迎头痛击
收藏 IP: 116.76.1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