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339)】“一流”不是一个层次概念,而是一个水平概念

已有 2234 次阅读 2021-9-14 20:43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晚,在手机上刷《今日头条》,无意间看到一段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教育理论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段视频。谢维和教授在谈到“中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他2017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题目为《双一流”政策的关键词分析》的文章及其主要观点。谢维和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一流”不是一个层次概念,而是一个水平概念,层次低也可以水平高,高层次也可以低水平;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可以达到一流,学科也是如此。据此谢维和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不能仅仅是高层次的大学,而应该选拔和支持高水平的大学。这样,才能真正引导高等学校提高水平,而不是追求层次。


谢维和教授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很深刻。


不仅仅是大学学校、学科如此。谢维和教授的这个观点,还逻辑地包含着以下内涵:大学教师也是这样,教师的层次高(比如毕业的学校、学历层次高,工作单位的层次高),不一定就是高水平;反之,教师的层次低(比如毕业的学校、学历层次低,工作单位的层次低),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


现实中,我们在各种场合常常能见到,某些从“一线”名校(包括海外名校)毕业、学历层次高,或工作单位层次高的学者专家,自我感觉不是一般地好,他们在日常言谈中自负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学者专家中确有贡献大的“牛人”,有资本自负。也有一些自认为“毕业于一线名校”,具有“高层次学历”,或“工作的单位一流”,所以“我也一流”,但实际上在本领域的创新性贡献很少,甚或根本没有什么创新性贡献的庸人。


毕业的学校、学历与工作单位的层次高,自有让世俗羡慕的理由。但真正令人长远羡慕甚至敬慕的,是一个学者业内的“一流”贡献。


基础教育也有同样问题。包括深圳在内的一些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教育界,近年来引入国内顶尖的“高层次”大学北大、清华的博士与博士后越来越多。但这些“高层次”的毕业生离高水平还有一定距离。“高层次”只能代表一个出身,而高水平代表的是后来的工作成就。这些“高层次”人才能否做出如引进单位所期望的相应的工作成就,让我们走着瞧。



2021/09/1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304198.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338)】国家图书馆收藏梁青撰写的《程少堂传》等专著并上架
下一篇:【少堂志林(1340)】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非虚构笑话二则
收藏 IP: 113.81.97.*| 热度|

5 李宏翰 郑永军 牛凤岐 张晓良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