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远山呼唤(日志十五)

已有 8837 次阅读 2020-10-4 19:54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理塘, 科考, 化石, 四川, 同乡

远山呼唤(日志十五) 

理塘与甘孜州的巴塘和中甸的藏语名称建塘共同组成康巴藏区有名的三塘,在藏语中是铜的意思,理塘的含义就是铜镜一样平坦的坝子。元朝时设奔不儿亦失刚招讨使,这名字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明朝又置扎兀东思麻千户所,反正都不如它的藏语名字理塘简明好记。

理塘号称天空之城,有人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其实并不准确。理塘的海拔4014米,而四川的石渠县海拔4295米,西藏的岗巴县海拔更高达到4960米。海拔超过4000米的县城还有不少,但确实都可以说是高与天齐了,似乎伸手就能摘下白云来。其实理塘自己的宣传语写的是世界高城,高,实在是高,但被有些人错误理解或有意夸张了。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期间,古脊椎所前辈们组成的古脊椎动物考察队于1982~1985年在横断山地区反复进行调查发掘。他们在理塘的格木寺盆地发现了始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雷兽、跑犀、两栖犀、石炭兽等,其中的理塘先炭兽(Anthracokeryx litangensis)正是用本地名字命名的新种。而在格木寺南侧的热鲁盆地则发现了始新世的桉树、香蕨木、黄连木等常绿阔叶植物。结合动植物化石,说明4000万年前的理塘地区是低海拔的热带或亚热带环境。

第一次青藏科考时在格木寺采集了奇蹄目和偶蹄目的化石,我们此次希望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增加食虫目、兔形目和啮齿目等小型哺乳动物的化石,为重建始新世本地区的气候环境背景,并进一步推导青藏高原的隆升历程,提供全新的证据、刻画精确的细节。

格木寺盆地到理塘县城有一百多公里,每天往返的话太费时间,我们经过初步调查,决定把驻地搬到甲洼乡。旅店虽然简陋,但随意往窗外一瞥就是美丽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旅店还带有餐厅,主人一口亲切的四川话,队员们与他交流个别词汇有障碍时我还可以充当“翻译”,就住这里了。

 

回到了四川,不敢说空气都是甜的,至少饭馆里的川味是正宗的。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非常理解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的心情。在云南时进川菜馆,总要问店主是哪里来的,说不定是宜宾的老乡呢?我们也常去清真餐厅,老板很多来自西北,那是我们多年来长期调查研究的地区,也很亲切。他们最多的是来自临夏或宁夏,分别是回族自治州和自治区,但对我这个四川人而言,实在听不出是临夏还是宁夏。必须问是哪个县,比如广河就是临夏,同心就是宁夏。

有些字的拼音我觉得很难区分,据说是因为四川人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原因。前几天我想为我们的考察队引用岑参的诗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就费了好一会儿周折才敲出诗人的名字。在我的拼音里,不是回字有四样写法,而是可能有四样拼法,cencengchencheng,而也可能有四种拼写,sensengshensheng,还要排列组合成两个字。当然正确的拼写只有一种,唉,我太难了。队里的北方队员们都笑话我,但记住一会儿,再过一会儿又分不清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理塘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面孔,他们旅游观光,甚至寻求发展。所以,这里的藏族同胞汉语说得越来越好,四川老乡的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标准。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还真的会有偶遇2017年《西藏人文地理》约我写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走进西藏,它们走出西藏,并聘请艺术家邱衍庆先生拍摄图片、绘制插图。我与编辑杜冬曾通过网络讨论和校对,但未曾谋面。后来杜冬还发过几张在甘孜州发现的化石图片让我鉴定,没想到今天在理塘遇见他,就是照片上右边这位小伙子。作为水利专业毕业的南京人,他现在已被理塘县引进,担任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将理塘的旅游事业搞得有声有色,今天正在为国庆长假蜂拥而来的游客忙得不亦乐乎。而杜冬之所以会出现了这里,也缘于13年前他与一位藏族少女在太空之城的偶遇。他写给曲西的15万字的信,后来题名为《康巴情书》出版了。理塘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3751-1253195.html

上一篇:远山呼唤(日志十四)
下一篇:远山呼唤(日志十六)
收藏 IP: 117.136.69.*| 热度|

11 冯大诚 黄河宁 卢小康 黄永义 刁承泰 杜占池 王启云 张淑扬 朱朝东 孙颉 张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