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炎症性肠病与脑肠轴
丁文京 2021-2-16 01:14
炎症性肠病与脑肠轴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是由遗传易感宿主对肠道微生物不适当的炎症反应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和胆碱能抗炎途径,应激和抑郁的有害影响,以及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复合体的异常耦合,以及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作为促炎因子的异常关系都可能与炎症性肠病的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9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炎症性肠病的MRI研究
丁文京 2021-2-16 01:08
炎症性肠病的 MRI研究 克罗恩病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波谱分析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影响小肠,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表型。克罗恩病易复发,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然而,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强调克罗恩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作为肠道菌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1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常见的误区和常犯的错误
丁文京 2021-2-14 22:26
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常见的误区和常犯的错误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相关因素多而复杂,对一个人有效的方案不一定对另一个人有效。根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治愈肠漏是一个不断试错发展的过程。随着我们对疾病的科学和临床理解的不断增长,治疗方案和建议也在不断地发展,需要我们努力跟上最新和验证有效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80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与脑-肠轴
丁文京 2021-2-14 13:52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与脑-肠轴 脑肠轴这一范式的当代焦点是肠道→大脑(“自下而上”),其中肠道微生物群及其扰动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新兴的脑→肠道(“自上而下”)的概念。 Isaiah 等人提出大脑功能失调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种替代性双向公路的反馈随后加重了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7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
丁文京 2021-2-14 12:28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的神经精神疾病。需要新的疗法来有效地管理和治疗这种疾病。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肠道-脑轴影响中枢生理和功能。 Zhao 等人报告一例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症状在随后的8周内显著改善( Zhao , et al. 2017. )。 Liao 等人报道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8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肠道菌群和饮食模式
丁文京 2021-2-14 12:2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肠道菌群和饮食模式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肠道微生物群已被认为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Cenit 等人报道有关不同因素和饮食成分的知识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风险或其表现形式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有关( Cenit , et al. 2017. )。 Wang 等人用16S rRNA测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4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细菌微生物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影响
丁文京 2021-2-14 12:21
细菌微生物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影响 最新的研究积累了关于微生物群-肠-脑轴和神经发育障碍之间关系的惊人信息。为了阐明微生物群对最常见的神经发育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潜在影响, Bull-Larsen 和Mohajeri 在“细菌微生物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一文中将重点放在与发展注意缺陷/多动障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2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肠道微生物群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意义
丁文京 2021-2-14 12:17
肠道微生物群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意义 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肠-脑轴和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风险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与肠脑轴有关的关键生物学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增加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可能有助于通过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3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整合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丁文京 2021-2-13 22:51
整合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1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阻断肠-器官轴 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首要工作是寻找病因,解决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病因,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致病机制角度, 1 )针对胃酸减少,寻找胃酸减少的原因,如果是慢性胃炎,需要治疗胃炎,补充盐酸。如果是长期使用质子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33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