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载]肽聚糖的结构与合成
丁文京 2021-1-18 00:03
肽聚糖的结构与合成 肽聚糖是革兰氏阳性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它由交替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和N-乙酰壁酸(MurNAc)组成的聚糖链组成,通过β-1,4键连接。肽链通过其N末端与MurNAc的内酰胺基共价连接。这些肽链的组成因物种而异,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短链直接或间接交联,从而在细胞周围形成三维结构 ...
个人分类: 医学知识|259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丁文京 2021-1-17 23:54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糖聚合物和蛋白质的复杂组合。它由一个围绕着细胞质膜的厚的肽聚糖小囊组成,由磷壁酸、多糖和蛋白质修饰。它在细菌生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在生长和分裂过程中保持细胞的形状和完整性;此外,它还是细菌与其环境之间的界面。 乳酸菌是一种传统的、广泛应用于食品 ...
个人分类: 医学知识|63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精子发生障碍的潜在原因
丁文京 2021-1-17 22:07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精子发生障碍的潜在原因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弗林德斯大学妇产科和生殖医学系和Repromed有限公司的 Tremellen和Pearce在2020年的《肠道》发表文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精子发生障碍的潜在原因”文章提出他们早些时候发表了肠道内毒素导致性腺功能下降(GELDING)的理论,该理论概述了肥胖导 ...
个人分类: 肠道微生态|15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细胞因子、内毒素和脂磷壁酸在根管感染中的作用
丁文京 2021-1-17 13:14
细胞因子、内毒素和脂磷壁酸在根管感染中的作用 牙髓和根尖周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微生物。根尖周炎被认为是根尖周组织对根管系统内微生物及其成分的存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中分别含有脂多糖和脂磷壁酸等细菌毒素。这种毒素会引起一种称为牙髓炎的炎症过程。多年来,人们对根管菌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4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帕金森
丁文京 2021-1-17 04:53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帕金森 无论是何种病因的损伤或受累的脑区,神经退行性疾病都有一个两阶段的神经炎症过程,即抑制和进展。这两个阶段可能预示着全身炎症。虽然局部脑炎症通常不会发出信号,但全身性炎症可以通过逃避或破坏血脑屏障与大脑免疫系统沟通。在小型研究中,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与低血淋巴细胞计数有关。肠 ...
个人分类: 肠道微生态|10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有关3型糖尿病
丁文京 2021-1-15 13:25
有关3型糖尿病 美国罗德岛医院和布朗医学院医学部的专家在2005年首次提出3型糖尿病的概念后,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述糖尿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关系。在2008年11月的《糖尿病科学技术杂志》发表“阿尔茨海默病是3型糖尿病的证据回顾”的文章。文章提出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分子和生化异常,包括细胞丢失;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527 次阅读|没有评论
3型糖尿病概念的提出
丁文京 2021-1-15 13:08
3型糖尿病概念的提出 美国罗德岛医院和布朗医学院的科学家2005年首次在《阿尔茨海默病》发表文章“阿尔茨海默病中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和信号传导机制受损——这是3型糖尿病吗?”, 提出了“3型糖尿病”这一概念来反映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中发生的神经退行性变与许多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分子和生化异常, ...
个人分类: 疾病知识|13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胃食管反流检查新技术
丁文京 2021-1-15 08:05
胃食管反流检查新技术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一系列由胃内容物反流的疾病。由于有许多潜在的疾病表现,食管和食管外,整个疾病谱中没有单一的生物标志物;可能需要一套能量化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病理学方面的胃食管反流病生物标记物。美国西北大学医学范伯格医学院的专家在2016年6月的《临床胃肠肝病》发表了“反流病的生物标 ...
个人分类: 胃肠动力|14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快速诊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
丁文京 2021-1-14 23:46
快速诊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其主要并发症包括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腺癌。尽管传统的胃镜检查和胃镜检查对病人的诊断仍具有挑战性。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吞咽和食道疾病中心胃肠病、肝病和营养科的专家在2017年6月的《胃肠病学专家评论》发表“胃食管反流病 ...
个人分类: 胃肠动力|10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