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神经反馈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已有 1037 次阅读 2023-2-11 01:2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神经反馈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生物反馈是一种有效、无药物、安全、无痛的方式,通过记录生理参数(脑电图、肌电图、RPG、心率)并将这些数据以可理解的数字、图表或游戏的形式显示在监视器屏幕上,来可视化身体活动。生物反馈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技能。常用的生物反馈指标除了有神经反馈,记录脑电图的基本节律,还有记录心率(HR)、呼吸参数(RPG)、肌电图(EMG)、温度指示器(TEMP)、皮肤电流反应(RAG)等生理参数。

神经反馈成功地应用于心理学和现代认知行为疗法。

神经反馈是一种革命性的无药物现代治疗和康复方法,适用于患有各种心理和身心障碍的成年人和儿童。主要原则是进行阿尔法和/或贝塔训练,以培养患者在反馈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脑电图的生理参数来自动调整其心理情绪状态(放松或相反,集中)的能力。神经生物学控制的目标是教育一个人自我调节,帮助了解他们的大脑何时处于理想状态(放松或紧张)。神经生物反馈程序包括连续实时监测主要大脑活动节律(α、β、θ节律),并在给定值范围内使用多媒体、游戏和其他技术时有意识地控制这些节律。神经生物反馈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内在过程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在生物反馈课程中,可以加强或削弱脑电图的生理指标,并有意识地加以改善。神经反馈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是使每个人都能在心理层面上掌握管理身体内部过程的技能。

神经反馈疗法-情绪失调问题的解决方案!

情绪失调是指无法有效影响和管理情绪体验、行为、言语和非言语反应。大脑有自己的反馈机制。这一机制形成了一个自动调节系统,该系统在大多数时间都起作用,并调节大脑的生物节律,从而调节身体的心理情绪状态(行为、思想、情绪)。一个稳定、平衡的有机体是具有很好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体。然而,情绪失调的问题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常见,需要有能力的专家(心理学家、治疗师)介入。

情绪失调意味着大脑中反馈机制的功能不正确。当大脑的调节机制不能正常工作时,身体无法接收到信号,例如,工作日结束了,不再需要保持过度活动、压力(β)状态。如果没有这个信号,一个人就不能调节自己,回到放松的状态。这种大脑失调过程通常伴随着各种障碍的症状,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愤怒、偏头痛、癫痫、慢性疲劳和认知障碍。

神经生物反馈的方法侧重于提高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状态的能力,并将调节情绪的技能带到自动化。其主要目的是教会一个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技能。神经反馈技术可以让人独立地学习调整大脑节律,实时提供大脑电信号的宝贵反馈,然后大脑将其用于自我调节、自我监控、恢复神经连接并以最佳水平工作。

神经生物反馈训练的原理

1)当使用位于患者头部特定位置的特殊传感器记录大脑生物节律时,形成反馈。这个过程是无痛的,没有副作用,因为它不会影响身体,只读取必要的信息。

2)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到电脑,并使用专用软件实时处理。

3)测量脑电图指标(大脑左右半球的电波)的过程涉及患者执行某项任务(例如,解决数学问题),使大脑进入紧张状态,反之亦然,聆听悦耳的音乐并放松。

4)状态显示在监视器屏幕上,一个人看到并理解哪种状态伴随着紧张(集中),哪种放松(平静)。

在生物反馈训练过程中,大脑学会识别条件,并根据生活情况独立调整工作,例如,在紧张的情况下放松或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大多数研究表明,患者在5-10个疗程后开始好转,整个疗程通常为30至40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25至40分钟。

神经生物反馈方法有效地用于消除:心理和精神情感障碍、慢性应激、慢性疲劳、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梦游、恐惧症、神经症、神经精神障碍、癫痫、心身疾病、心理成瘾、头痛、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多动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肌肉调节障碍、勃起功能障碍、中风后的恢复(语音、拼写、阅读)、痴呆的初始阶段、阿尔茨海默病等。

特别适用于5岁以上有这些情况的儿童:攻击性和冲动性行为、注意力分散、对学校适应障碍、言语发展滞后、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计算障碍、恐惧症和社交孤立(在同龄人群体中)、自闭症谱系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唐氏综合症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5731.html

上一篇:生物反馈的应用笔记
下一篇:体育运动与肠道微生物和益生菌(1)肠道微生物基本知识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