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氢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3)氢分子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氢分子对肝胆胰疾病的作用

已有 809 次阅读 2023-2-11 01:0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氢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3)

作者:丁文京

版权:国作登字-2022-A-10282785

第六章 氢分子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目录                                      

一、氢分子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1、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2、心血管系统的氢疗法

3、氢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二、氢分子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1、心脏保护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缺血预适应防止心脏再灌注损伤

3、氢气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4、吸氢减轻间歇性缺氧诱导的小鼠左室重构

5、富氢水治疗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6、乳酸和富氢盐水减轻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

三、氢分子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作用

1、氢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2、中风和心肌梗死与再灌注损伤

3、吸氢对心肌顿抑和梗死的保护作用

4、富氢盐水对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四、氢分子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作用

1、吸氢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2、腹腔注射氢对心脏骤停的神经保护作用

3、静脉注射富氢盐水改善心脏骤停后的功能

五、氢分子对心衰的作用

1、氢对睡眠呼吸暂停心衰的作用

2、氢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

3、富氢盐水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

4、含氢盐水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力衰竭

六、氢分子对心脏移植的作用

1、心脏移植与缺血再灌注

2、氢浴对心脏移植的作用

七、氢分子保护心肌的机制探讨

1、线粒体K(ATP)通道

2、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噬

3、氢通过多种信号途径降低氧化应激

4、氢抑制心肌细胞自噬

5、氢通过阻断TLR4介导的细胞因子表达预防脂多糖诱导的心功能不全。

6、氢对心肌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八、氢分子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动脉粥样硬化和氧化应激

2、氢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吸氢减少氧化应激防止血管重塑

4、氢分子对血管的作用

5、富氢培养基的作用

6、富氢水对血管移植的作用

7、富氢水可防止大鼠牙周炎模型降主动脉脂质沉积

8、氢分子对血管产生效应的机制探讨

九、氢分子对高血压的作用

1、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

2、富氢水对自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3、氢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改善大鼠肺动脉高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氢分子对肝胆胰疾病的作用

目录

一、氢对肝脏疾病的作用

1、自由基在肝病中的作用

2、胰岛素抵抗和慢性肝病的代谢途径

3、氢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二、氢对脂肪肝的作用

1、富氢水减轻乙醇诱导的小鼠脂肪肝

2、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3、氢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探讨

4、氢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

5、氢对肝纤维化的作用

6、氢对肝硬化的作用

三、氢分子对肝炎的作用

1、氢分子对肝炎的作用

2、氢分子对病毒性肝炎的作用

3、肠道氢对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肝炎有保护作用

4、氢对寄生虫引起肝脏炎症的研究

四、氢分子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1、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活性氧

2、氢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3、内源氢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4、富氢水减轻大鼠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五、氢分子对肝脏损伤的作用

1、氢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氢分子对毒死蜱亚慢性染毒大鼠肝毒性的保护作用

3、饱和氢盐水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肝功能不全

4、富氢盐水减轻大鼠大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6、富氢盐水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7、乳果糖通过诱导氢气加速大鼠肝脏再生

六、氢分子对胰腺和胆疾病的作用

1、氢对创伤性胰腺炎的作用

2、氢对慢性胰腺炎的作用

3、富氢盐水保护胰腺移植物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4、氢对胆管纤维化的作用

5、富氢盐水对梗阻性黄疸的作用

参考文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5725.html

上一篇:氢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2)氢分子的使用方法,氢分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下一篇:氢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4)氢分子对胃肠道的作用,氢分子对血液疾病与炎症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