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已有 2982 次阅读 2022-4-25 12:4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杨春春等人对126例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分为症状缓解期组(n=20)、轻度活动组(n=42)、中度活动组(n=46)及重度活动组(n=18)。除轻度活动组与中度活动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红细胞沉降率、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大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在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症状缓解期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4.8%、23.9%、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活动组患者二胺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4组患者血清D-乳酸及脂多糖水平无明显差异。肠道屏障中二胺氧化酶与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阳性率呈正相关,D-乳酸及脂多糖水平与乳果糖氢呼气试验阳性率无明显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屏障受损,主要表现为二胺氧化酶升高,并与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可以通过氢呼气试验检测患者的小肠过度生长情况,为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杨春春等. 2021.)

王为等人选择近5年首次住院确诊的,且内镜下仅回肠末端或合并回盲部、回盲瓣存在溃疡性病变的克罗恩病组、肠结核组、淋巴瘤组三组患者。三组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肠结核组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较克罗恩病组和淋巴瘤组明显增高。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患者容易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肠结核患者尤为明显(王为等. 2013.)。

 

研究表明,肠道炎症后机制可能会导致粘膜和肠神经系统发生细微变化,这在功能性肠道疾病亚组中,尤其是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中,常规诊断措施很难检测到。肠易激综合征的特征是在常规检查期间无病理发现的情况下出现腹痛/不适和排便改变的症状群。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是急性发作症状、发热、呕吐、腹泻和/或粪便培养阳性。流行病学表明,未经选择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0-17%,其中70%出现腹泻,26%出现交替排便,8%出现便秘。最初的胃肠道感染可能会导致轻微的持续性炎症,并持续改变粘膜功能。病理机制包括白细胞介素-10启动子多态性内的突变、通过细胞因子的特殊细胞,包括Paneth和肠内分泌细胞的增生,以及肠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炎症介导调节。排除报警症状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标准化问卷调查,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90%。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适应症为急性发作症状、发热、呕吐、腹泻和/或粪便培养阳性。鉴别诊断包括乳糖不耐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胆汁酸吸收不良、腹腔疾病、贾第虫病、慢性炎症性肠病、胶原性结肠炎和憩室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仍有症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抗炎治疗方法(Frieling. 20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35545.html

上一篇: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Cajal间质细胞改变对肠道运动的影响
下一篇:萎缩性胃炎中的叶酸吸收不良。细菌叶酸合成的可能补偿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