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转载]食管粘膜阻抗技术的应用

已有 1029 次阅读 2021-3-10 06:26 |个人分类:医学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食管粘膜阻抗技术的应用

1、新型功能探针在食管疾病评价和治疗中的作用

对各种疾病状态下食管功能和功能障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测量技术的引入推动的。包括食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高分辨率测压和24小时pH监测。功能性腔成像探头(FLIP)和粘膜阻抗(粘膜阻抗)导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两种新型测量技术。本文将讨论这些工具的技术基础及其在食管解剖、生理学和组织学测量中应用的证据,这些测量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和食管嗜酸性食管炎。

参考文献:

Teitelbaum EN, Dunst CM. The Role of Novel Functional Probes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Disease. Thorac Surg Clin. 2018 Nov;28(4):555-566.

 

2、食管粘膜阻抗在食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本文就直接粘膜阻抗在食管疾病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最近的发现: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最敏感的检测方法,但最近的研究未能建立可靠的阻抗参数来预测外科和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疗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使用一根导管穿过病人的鼻子,这对病人来说是不舒服的,而且测试会受到反流模式的日常变化的影响。最近,一种可以通过内镜工作通道测量食管上皮传导率的粘膜阻抗装置被开发出来,作为慢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志物。几秒钟内就可以获得的粘膜阻抗值,与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的组织学表现相关,通过有效治疗恢复正常,并显示出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和将其与胃食管反流病区分开来的希望。

总结:粘膜阻抗可在内镜下迅速鉴别食管病变,并可监测胃食管反流病和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治疗反应。

参考文献:

Patel DA, Vaezi MF. Utility of esophageal mucosal impedance as a diagnostic test for esophageal disease.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7 Jul;33(4):277-284.

 

3、直接内镜下粘膜阻抗测量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应用

背景和目标: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试验受到限制,因为测量是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的,所以不能确定对粘膜的长期影响。我们开发了一个微创系统来评估反流标志物食管粘膜阻抗的变化。我们测量了沿食道的粘膜阻抗的变化程度,并表明该粘膜阻抗评估装置可用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方法:设计了一种由独特的传感器阵列组成的单通道粘膜阻抗导管,可以方便地穿过上内镜的工作通道。我们对糜烂性食管炎(n=19)、非糜烂性pH阳性胃食管反流病(n=23)和非糜烂性pH阳性胃食管反流病(n=27)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纵向研究。在食管炎部位以及鳞状柱连接处上方2、5和10厘米处测量粘膜阻抗。比较各组在食管轴不同水平的粘膜阻抗值。

结果:侵蚀性粘膜部位阻抗的平均值(811Ω;范围621-1272Ω)明显低于其他非侵蚀性部位(3723Ω;范围2421-4671Ω;P=.001),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角柱交界处上方2cm处粘膜阻抗的平均值(2096Ω;范围1415-2808Ω)明显低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607Ω;范围,1973-4238Ω;P=.008)。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远端食管近端有明显的和分级的粘膜阻抗增加,在没有反流的个体中没有观察到粘膜阻抗降低(P=004)。

结论:食管粘膜阻抗的测量可用于鉴别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参考文献:

Saritas Yuksel E, Higginbotham T, Slaughter JC, et al., Use of direct, endoscopic-guided measurements of mucosal impedance in diagno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Oct;10(10):111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5875.html

上一篇:[转载]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研究进展
下一篇:[转载]食管粘膜阻抗研究反流性食管炎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