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在中国“科学成功”的偏方三例 精选

已有 18733 次阅读 2014-8-25 11: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中国“科学成功”的偏方三例

冯兆东

2014-08-25

(修改自我的博文:中国大学管理制度问题之我见)

 

1.第一个例子来自东南方的一所著名大学

有一位很有成绩的学者于去年(2013)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今年(2014)60岁的他已经在该大学的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长的位子上长达17年了。而且,他的许多部下认为,他是一位很能干的校长。我承认,他确实做了不少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他领导的团队的学术光辉时期正是他的仕途蒸蒸而上的时期。我在评审他的团队项目申请时建议过:校长的责任比“学术带头人”要艰巨得多,作为那么一个重要大学的校长,他可能需要超常的精力和超多的时间去处理比“学术带头人”更为重要的大学事务。我当时建议:应该将“学术带头人”的担子逐渐地压到“更有时间和更有精力的年轻的人身上去”。但是,后来我在评审他的团队项目进展时发现:当时在申请书中出现的几位很有潜力的年轻人在“团队成员”中消失了。当然,我理解,人员流动应该是一件正常的事。不过,我的经历警告我:在领导者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里工作是很有包袱的一件事,因为手下们只能为领导者的“学术光环”而奋斗。这就极大地挫伤了那些有潜力和有实力的科学家的积极性。

 

2第二个例子来自西北的一所985院校

我在这所西北985院校看到的情形让人很不爽。我认识的一位同行(姑且叫他A教授吧)很成功地运用“平衡术”和“溜须术”完成了他学术和仕途的成功。A教授很年轻的时候做了系副主任(当时没有学院)。为了实现他的抱负,A教授首先做的就是挤走当时的系主任。当时正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聘用时期。为了防止另一位简历很强的教授(姑且叫B教授吧)对他的“政治前途”和“学术前途”构成威胁,A教授苦口婆心地劝回了一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来做“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姑且叫C教授吧),以挤掉他的竞争者(即B教授)。后来的几件事更说服我:A教授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他的“前途”不受威胁,根本不是为了把事业做好。A教授做院长时,当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即B教授)主张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学院分开,以便各有一块能充分发挥的自由天地。不料,A教授(也是学院院长)用很“高尚”的理由否决了“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学院分开”的动议。后来,那位竞争者(即B教授)“怏怏不乐”地离开了。

 

为了他自己的学术前途,A教授辞掉学院院长,专门做起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当学院已经完全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时,已经成为了副校长的A教授觉得自己的学术前途可能受阻。于是,A教授用“更高尚”的理由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学院分开了,因为A教授需要一个完全由他自己控制的“学术光环制造中心”为他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做好一切所需的准备。A教授的所作所为也让C教授“怏怏不乐”地离开了。总之,A教授运用忽悠院士的方法(院士似乎是隐性的最高权力者)和搞定校长的技术(校长当然是显性的最高权力者)成功地维持了他自己的“不受威胁性”。在这些平衡术的玩弄过程中,A教授虽然用掉了(甚至是浪费掉了)不少学校的资源,但是却一直没有建立起一支很有竞争力的团队。

 

3第三个例子来自西北的一所211院校

我不得不承认,尽管上述那所西北985院校“落后地”给A教授这样的人提供了发挥他长项(即玩弄权术)的场所,但那座985院校有着十分优良的学术传统,而且在那所985院校里成长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优秀学者(包括不少仍然坚守在那里的优秀学者们)。但是,我在这所西北211院校所经历的一切让我完全失望。在我熟悉的那个圈子内,校长完全是“靠奴役别人”过日子的。该校校长(姑且叫D教授吧)已经在副校长和校长的位子上长达20多年了,他好像对学术并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花精力和时间于学术研究(他也没有发表过像样的文章)。但是,要在副校长的位子上呆得稳并能上升为校长,D教授必须(必需)有一个在校内能拿得出手的学术简历。于是,他利用他手中的权力去做三件事:①抢到最好的研究生,②迫使教师们为他写基金申请书,③几乎整个院里的教师都为D教授(即校长)的简历忙碌着。慢慢地,D教授也认为他自己很是牛气,因为他的简历厚得屡屡得奖。慢慢地,学院里的教师们也觉得他们离不开D教授啦,尽管他们是被奴役的。

 

下面我要叙述一件事情的全过程,以揭示大学如此运行的不合理性。那是2012年,全国上下都在炒“协同创新”。这所西北的211大学也不例外。先是该大学里的八大强人(也是该大学八个比较成熟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都发起攻势,准备成立八个“协同创新中心”。后来的消息说,成立八个中心是不可能的,于是权力的大小就成了决定因子。最终是校长(即D教授)和一位最有权势的副校长结盟,成立了一个“协同创新中心”,其它的“协同创新中心”统统搁浅。校长和副校长虽然结盟了,但是他们自己并不清楚他们二人的契合点在那儿。于是,他们各自命令他们的母院院长(即他们出身的学院)去找思路和写本子。素不知,院长既无想法也无写本子经验。怎么办呢?院长又下命令给两位年轻的副院长:必须在两个月内拿出本子。这两位副院长只能辛苦地在网上找材料了。

 

两个月后,教育厅的“协同创新”答辩日期逼近,但两位副院长的本子仍然被校长和副校长认为是“逻辑不清,语句不通,既不创新,又不协同”。出于无赖和紧急,校长命令一位新调来的教授(姑且叫E教授吧)去理顺本子,应付答辩。结果呢,E教授发现,那两位副院长并没有很用心。E教授质问两位副院长:为什么如此不用心呢?两位副院长的回答是:我们只是向校长交差而已。噢,原来这所211院校的运行规则(即:“维护权力者的学术权威性”的诸多潜规则)伤害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种伤害从根本上阉割了一个大学的科学竞争力。后来我向许多在地方院校工作的同事诉说了这件荒唐的事,但他们毫无惊讶之意,因为上述都是他们司空见惯了的。如果全国的地方院校都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智力浪费呀!

 

 

总结:“国内人事关系和学术管理体制”令人望而生畏。国内有一句流行语将大学教师的“忐忑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在大学里不当官,你一定是啥也做不成的(因为没有资源)。但在大学里当了官,你也不一定能做成啥的(因为没有时间)。上述的三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肯花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你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得“上跳下蹿,左右逢源”。不过,那样的话,你也就没有太多时间去认真做学问了,认真做学问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一种“避开热闹”的心境。好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召唤我们:以公正、合理、有效为原则,尽力完善大学管理体制,将所有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的科学竞争能力。

 

特注:如果我们不以“公正、合理、有效”为原则,尽力和竭力地去完善大学(乃至整个科学体系)的管理体制,我们就是在“坐以待毙”(至少是“坐以待欺”吧),因为我们的“不公正、不合理、不有效”是在给我们的竞争对手(包括敌对的竞争对手)提供“将我们变为太监”的刀具(至少是慢性阳萎药剂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0905-822137.html

上一篇:凯撒的归凯撒,撒旦的归撒旦
下一篇:金钱“科教”外交:萌萌哒?傻傻嘀?
收藏 IP: 117.146.17.*| 热度|

77 王荣林 叶建军 李宇斌 邵鹏 陈楷翰 魏金本 林中祥 褚昭明 黄永义 潘竟虎 杜逸群 刘钢 喻海良 汪晓军 姜伏伟 彭焕华 温世正 张波 夏志 徐峰 姚俊强 徐志刚 党中华 孙东科 孔梅 郭韬 林章凛 王树松 曹周阳 贺宪飞 董春雨 李土荣 李天成 张文增 常顺利 蒋敏强 戴德昌 梅钢 闵应骅 徐明昆 孟胜利 张洵赫 李庆祥 杨文涛 李斌 谢强 梁洪泽 王军 杨威嘉 李钢 何宏 张芳 王琛 孟佳 陈齐风 方淑波 檀成龙 周忠浩 wgq3867 sleuth taoshl hkcpvli eyetoeye seeker99 yanan2015 lftkf zcphenix snrt001 bigfish luxiaobing12 xiexmbs neilchau aliala wangqinling zhouguanghui dootritiger HWgk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