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一碗“清汤挂面”

已有 2905 次阅读 2013-12-12 20:5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书笔记, 新兴产业, 一等奖

人走茶未凉。本来是一篇应景的读书笔记《转型的痛、重、难》,在退休半年后的时候,依然给评了个“一等奖”,善哉善哉。

当时写“读书笔记”的所为,也并非完全“落花无意”。作为曾经历过为新兴产业建设激情激愤的那段踌躇满志,本以为走上一段可以顺应潮流、成就前人“梦想”的道路,结果是无疾而终,想到或许后来的人还有可能继续我所走过的坎坷,就有了“吐槽”的冲动。

现在几乎人人都在谈“创新”和“转型”,然而谈要谈得切合实际些和可行些,有许多是多次被证明是走不通的“原地循环”,就不要再死抱着不放,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意欲新生,如何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新的组合需要用新的模式和途径,实现激励社会生产要素的系统合理分配。当年兴冲冲参加政府扶植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工作,在自主CAE软件产业的这块“一亩三分地”里,实践和影响算是做到了“极致”(副市长批示,中科院呈国务院申请报告;行业群雄达成共识,香山会议再次呼吁;专业技术平台获社会认可,新科技应用于重大工程示范获国家奖,……)却依然没能有所作为,真使一个俗人百思不得其解。人无动力,偷闲懒散;人无压力,轻闲飘浮;人无定力,随波逐流;人无正力,歪门邪道,“转型”向何方向,“创新”有何诀窍,何以解“犹”。再好的工作条件,再好的新兴技术,再好的基础资源,如果不能融入到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生产要素分配形式里面,都将无用武之地。产业建设要放在社会体制环境中综合思考问题,这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初衷。

“创新”需要“社会环境”的制度化保障。创建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家探索创建区域性应用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机构,积极承担为国家战略发展历史责任的同时,也是争取自身发展的机遇。然而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冲动或企业行为,因为其发展的过程必将成为由政府推动的职能化、社会化的一种战略布局。建设新兴技术产业研究体系的提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其实现,不仅仅需要勇气,任重而道远,所以更需要智慧。当今世界,培育新兴产业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策扶植固然可以增“底气”,但还需市场认可接着“地气”, 政府指导下的宏观调控,过度的行政干预会带来一系列扭曲的非市场经济行为,内生性的制度设计激励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则可以形成更有活力和更强健的市场动力。一家政府科研管理机构作为体制内的“转型”主体,行政引导有优势但需要得到市场承接才会有生命力,依靠制度化建设才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读书笔记说的是一个过来人所思考的因果得失,跳出“一城一池”的孤思苦想,尝试结合产业大局与行业利益的层面去探索和思考。《转型的痛、重、难》显然不是“心灵鸡汤”,更像一碗“清汤挂面”,简单省事,先填填肚子,只要主观不推诿,客观环境不回避,虽显平淡,但改善、改进、改革的空间更大。

每个组织(个人、集体、团体、……)都会有转型的压力和创新的困惑,“转型”有痛,然而只有转型才能化“危机”为“机遇”;“创新”不易,需要有更多的勇气和更新的思路,只有“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地位”。

人的职业生涯是有期限的,人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演不完的剧本,谁都不想人生以“悲剧”结束,作为一名曾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留下一段“感想和感慨”,不吐不快,衷心希望能有人把它续写成一篇实现“理想”的“喜剧”。写下这些,作为获奖感言。

一家之言,一得之见,感谢你们的认可。

 

 

有“创新”才能有“作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749297.html

上一篇:雾霾下的“哈根达斯”
下一篇:走进祖国的怀抱
收藏 IP: 117.144.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