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wang 半导体、分子束外延与我

博文

学术人生中的而立之年

已有 3946 次阅读 2012-1-30 21: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天中午,组长请我和组里另一位同事吃饭。席间闲聊,组长说到:“我最熟悉的东西有两个:大失配外延和光电转化”。我知道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是他数十年科研经历的高度凝炼。他的光电转化的工作,我是比较了解的,毕竟进入课题组后,他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大失配外延却是他很早期的工作,我不是很了解,便多问了几句。他说:“我科研成果中,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当年的‘低温硅’工作。”大概给我讲了下原理,据他说:现在台积电和台联电用的都是这个低温硅技术。不知真假:)嘿嘿。但毋庸置疑,这个技术应当是他比较突出的一项成果。随后,他又说了一句:“做低温硅的时候,我和你一样大——29。”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国学底子差,百度了一下,这句话的解释:“三十能够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没有漏洞,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生如此而与人斗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过如此你们爱说不说,七十宣传自己的学术体系随心所欲,任何人找不到任何漏洞。

不知上述解释是否最接近孔夫子当时的意思,但我想任何一个立志以科研为职业的人都需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一套不同于前人的学术体系。而建立这一套体系的时间,似乎三十岁是个合适的年纪。

在理想情况下,三十岁时,博士刚刚毕业没多久,应当已经完成了一个或几个科研项目。但基本上是站在导师的肩膀上,沿着导师的学术理念,跑了一圈。此时,科研人员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同时,通过对某个领域的深入调研和实验,已经对该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而这时,是否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应当是决定该研究人员日后是否会在学术界有所建树的关键时期。

三十岁开始,到四十岁为止,是体能、智力和经验达到人生的一个顶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人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有充足的精力进行思考。因此,确实是一个产生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好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调研,但个人认为,除少数情况,可能多数研究人员日后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十到四十之间的研究经历。

明年就三十了,不禁想问自己一句:“你准备好了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6779-532815.html

上一篇:第一次用红外热像仪给自己照了张像
下一篇:发表文章时的小技巧
收藏 IP: 111.23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