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al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bald

博文

旅行的思考笔记之柏林印象(一) 精选

已有 6830 次阅读 2014-8-26 15:0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旅行

一.旅行的意义                          

 

有一首美丽的情歌叫《旅行的意义》。但可惜的是,旅行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并不能从那首歌中得到明确的回答。想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先得考虑旅行者的情况,旅行地,旅行目这三个要素。

 

基于是一个年纪尚轻的政治学研究者的情况,首先必须明确是,肯定在经济上并非壕壕,所以旅行的经费肯定是有上限的。在经费的使用上也需缜密计划,不可能拥有像电视上那些去欧洲旅行的娱乐节目中的大明星们那样宽裕的每日预算。当然同时也由于不是壕壕,自然也不会对那些可以一掷千金购买名表,名包,名锅,名…的地方有太大的兴趣。

 

而对于旅行地的选择方面,自不必说,对于长期在欧洲学习工作的我来说,欧洲各地自然会是度假首先考虑的对象。

 

至于旅行的目的,倒是可以详细交代一番。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历史,理论,数据,验证,预测而展开的,应算是十分要用脑力,十分抽象的工作。而只要是每日一从睡梦中恢复意识,这些任务就仿佛电脑中开机自启动的软件一般塞满脑袋。而对于每年欧洲最美丽的暑假,自己在完成半年工作进度的情况下,当然希望能够背上自己的大背包去一些精彩的地方完全重启自己的大脑。

 

同时,除了政治学理论之外,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学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要对相关的历史有不算业余的阅读积累,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做研究的灵感源泉。一个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比自然科学研究者更加需要知识的不断复合集成。不过与自然科学研究者一样的是,我们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掌握现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知识,甚至不能掌握下一小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新知识,所以我们的研究从这个哲学的意义上来说,是不可能“正确”的,我们的工作都只是在趋近于正确而已。所以专家们之间建立起了互相评审的制度,这种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实验积累来进行相互批评和进步的方式,正在推动着这个世界向前走。拨回正题来说,其实笔者也是有比较深的欧洲历史尤其是德国历史的阅读积累,当然同时本身也将历史作为自己的爱好。

 

再者来说,我虽然比较擅长数据的统计分析,也非常信任数据统计在宏观经济趋势分析,比较政治应用上的魔力。它们的确能够阐述很多非常好的相关关系分析,但是我也知道它的一些弱点。我自己还是有那么一些人类学家们的情怀,爱亲自跑去一个感兴趣的地方亲身去体会究竟是怎样的状况。

 

结合着自己的情况和三个旅行目的,借着德国晚夏早秋的凉爽天气,从德国几乎最西面的联邦德国旧都波恩(Bonn)奔向了位于东面的首都柏林。(这里需要顺便提醒的是,个人认为奔赴德国旅行的最佳时间段为7月初到8月中旬,这是德国最美丽的夏天时段,在这个时段中白天最高能达到28-33度,并不闷热,昼长夜短,夜间也能保持在18-23度,非常舒适。8月中旬之后天气就已经渐凉,且阴晴多变,需要带厚一些的有帽子的衣服。

 


(图1,德国高速铁路分布图。作者的出发地为科隆(Köln)    与科布伦茨(Koblenz)之间的波恩(Bonn)。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二.旅行的方式

 

与我而言,并非第一次去往柏林,不过前三次在柏林都是因为交流学习或者会议,只是匆匆而来,却又匆匆而走。但是这次却是攒够了五天的时间,希望能够对这个载满了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蕴意的城市,结合自己的旅行目的来进行探索。

 

对于像我们这种长期在德国中小城市生活和学习的普通留德学生而言,都爱将德国自嘲式得称为“德村”,这也是因为德国中小城市分散,根据2012年的数据百万级人口城市只有柏林(337万),汉堡(173万),慕尼黑(138万)和科隆(102万),众多10万-50万人口级的城市消化了大量的人口。

 

而当德国高铁驶入柏林站,对于我这个生长于上海,生活在德国中小城市的小伙来说,有一种回到大都市的小兴奋亦或是小激动。

 

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每年夏天的时候会推出Deutschland Pass,即德国通票。凭借这张票,可以在暑期中的一个月畅行全德铁路,包括特快城际高铁ICE。用好这张票能够又快又好得在德国多个城市游玩好。而这份德国通票将是我们今年在德国贯穿旅行的主要方式。

 

但是这里还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城市内的地铁U-bahn和BUS是由城市独立运行,并不包括在这个套餐内。而S-bahn因为也是由DB运营,所以涵盖在Deutschland Pass内。

 

因为我们将在柏林呆上五天四夜,所以我们下了火车马上选择购买了相对实惠的Berlin Welcome Card的五天票,外加我们需要在其中一天奔赴柏林附近的波茨坦(Potsdam)观赏无忧宫,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Welcome Card套餐中较大的ABC环的五天票,价格为37.5欧(还有更便宜的1天,3天套餐,如果没有计划去无忧宫的话也可只够买AB环的票)。选择这张套票的好处是,只需要购买后第一次乘坐城市内交通时在站台上的机器上打上日期(看图2)激活后,就无需在随后的五天中再购买公交车或者地铁轻轨车票。


 

(图2,Berlin Welcome Card,注意上面机器打的日期。©庄呈展

 

如果没有在机器上激活的话,遇到查票员是会被视为逃票处理!千万别犯像网上流传的段子“德国真好,连坐公交都免费”这样的低级错误哦。当然如果觉得自己使用公交不会太多的话,也能购买单次票(AB环内2.6欧一次,BC环内为2.9欧,ABC环为3.2欧)。

 

而柏林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方便,几乎所有的市内主要景点都在U-Bahn和S-Bahn周边。另外公交车100路和200路也是贯穿了多个景点的线路。

 

由于方便的公共交通,所以我们定了一家离市区有一些距离,但又离临近的地铁站只有五分钟脚程的青年旅馆。当然这家店的费用也会相对低廉。

 

三.联邦议院的建筑和政治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暂时先将包裹寄放在火车站(luggage locker),然后出发赶往第一个参观地点,德国联邦议院(Bundestag),因为我们事先已经在Bundestag的在线网站上定了观赏票。

 

https://visite.bundestag.de/BAPWeb/pages/createBookingRequest.jsf

 

对德国政治决策议程有兴趣,且有一定的德语基础(推荐B2水平以上)的朋友,可以在这个网站预约参观联邦议院。

 


(图片3 何种方式参观联邦议院)

每个选项中都含有了登上议院圆顶眺望全柏林(如图4)的机会。区别是,链接中第一个选项是,旁听一次联邦议院全会,这只有在联邦议会开会期间才能旁听,而且根据个人经验至少要提前2个月进行预约。第二个选项是,进入议会厅参观的同时听取一个关于联邦议院功能的45分钟讲解,可惜只有每周二中午有一次英语的讲解,而德语的讲解每天都有好几次。第三个选项是,不同内容的楼内的引导解说,需要较早预约。第四个选项就是,仅仅参观议院的圆顶。


(图4,从联邦议会议事厅内看瞭望圆顶。©庄呈展

因为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我无法提前数月确定下行程,所以提前两周网上选择了选项2的参观。当然也对于听取选项2中包含的民主决策过程的讲解比较感兴趣。

 

自己作为一个政治学研究者当然会对民主思想有兴趣,但同时对于我个人来说,相比民主思想更加关注和有兴趣的则是民主变迁的过程,民主的程序,如何实行民主等更细致的内容。当初我将联邦议会设置为柏林旅行的第一站,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联邦议院建筑的门前是一大片的草坪,而来参观的普通民众也能在草坪上随意的卧躺,休憩。


 

(图5,在德国联邦议院前弹唱的西班牙小伙伴。©庄呈展

 

这块联邦议院门前的草坪,在建造这栋建筑时就被称为国王广场(Königsplatz)。这个命名一直保持到了1926年,之后在1933年至1948年期间也再次被如此命名。

 

这片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35年简朴而却又穷兵黩武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I)统治时期。当时他认为需要在勃兰登堡大门(就在联邦议院旁500米内)附近建造一个阅兵场,于是产生了这大片空间,不过当时整个阅兵场都是沙质场地。

1867年由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联盟开始在柏林的莱比锡大街3号草创帝国议会(Reichstag,即现在联邦议会Budestag的前身。)到了1871年, 现在德国版图中的南部地区也逐渐加入帝国议会,以及之前普法战争的胜利和整个德国的逐渐统一。帝国议会时年4月19日通过了一个声明,表示“建立一个能与帝国议会职责相衬的,以及能够代表德国人民的议会大厦成为了一个急迫的任务”。但是建造这栋建筑的过程从买地开始就不太顺利。几经周折,终于于1884年奠基,在1894年才基本完工,之后的内饰和圆顶的改建又持续了很多年。从此这栋建筑见证了德国之后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幻。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如从图6中可看到的是那句镶刻着“DEM DEUTSCHEN VOLKE”的字牌,这个字牌是一句不完整的德语第三格,字面上的意思是“....德国人民...”。有心的朋友会发现,之前是有相关的中文翻译,尝试将这句不完整的话直接解释为“代表德国人民”或者“为了德国人民”。

 

其实这句不完整的话寓意究竟何在,哪怕在现在的学界还是有些争议的。但是首先可以淘汰的是“代表德国人民”这个解释,虽然建造这栋建筑的起源是上文提到的那个“能够代表德国人民”的申明,但是有一点德语基础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代表”(vertreten)作为动词的话,这里应该是第四格,如果用“代表”的名词(Vertretung)的话,这里就应该是第二格。所以从语法结构上来说,“代表德国人民”是最不太可能的解释。

 

那么按照这样的推理,是否就能直接说,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为了德国人民”呢?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历史的深处。

 

如上文所说,这栋建筑于1894年大致完成,但是这块铭文却是直到了1916年才被挂上。在1894年,建筑师Paul Wallot 就表示,这栋建筑是为了德国人民而建,所以从建筑师的本意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这个议会)是为德国人民工作的,或者(政治家的工作)是为了德国人民。

 

但是,当年12月11日,《柏林地方报》就嘲笑这种想法真是滑稽,“既然这栋建筑的拥有者是德国人民,那么谁才是这栋建筑上花了大钱的业主呢?”(暗指是德皇掏的钱),“建筑师给业主题词,倒是闻所未闻的”。随后,作为业主方的帝国议会营造委员会和德皇威廉二世分别提议使用“为了德意志帝国”和“为了德国的统一”的建议。当然这一切舆论等都被怀疑是德皇在后操作的,但是这已经无法进行考证了。

 

双方就这个铭文的内容相持不下,原本很欣赏建筑师Wallot的威廉二世也与他越行越远,而铭文的内容也僵持了将近20年。

 

直到了1916年,这位天生就有些残疾,上台就辞去了老谋深算的俾斯麦,却又极为热爱扩疆开土的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才因为议会中社民党人同意了他在一战中的战争贷款,同时又为了激励已经厌战的德国民众,所以才同意挂上了此铭文,而建筑师Wallot已经于1912年仙逝了。

 

结合了这段历史,恐怕才能理解这句残缺的德语背后的含义。当然这句话也为各自表述提供了空间,也许对于当时的议会来说,这句话的侧重点是在“为了德国人民”句中的“人民”身上,但是对于威廉二世来说,可能重点就落在了“德国”上。因为建造这块铭文的青铜是以1813年普法战争中缴获的两门法军炮筒熔化做成的。

 

当然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块铭文的制作是由一家叫Loevy的犹太家族企业完成的。

 

微博上也有朋友问我,这句话不知道与林肯总统1863年的葛底斯堡演说中的“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government of the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有什么关系?我想这两者的关系应该不大,德国联邦议院上的这句铭文结合了上文提到的历史,更大程度上反应出了德国这个国家从皇权到议会权力的过度过程。

 

 

 


(图6,DEMDEUTSCHEN VOLKE,©庄呈展

 

 

这栋建筑的故事远没有讲完,1918年帝国灭亡后的魏玛共和时期,图5中的这篇草地从“国王广场”也被改称为了“共和国广场”(Platz der Republik)。

 

1929年开始,魏玛共和经受着经济危机,高失业率和失业保险严重穿底的打击。纳粹开始逐渐崛起并且不断占据上风。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kanzler)。同年2月27日,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就在此发生(见图7)。

 


(图7,燃烧中的德国议会。©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而纳粹时期,那片草地也又一次被改回了国王广场。

 

1945年苏军攻进柏林时,德国议会大厦也被认为是纳粹的地标性建筑,而插在该楼上的“胜利旗”(见图8)也之后一直被保存在位于莫斯科的中央军事博物馆中。

 


(图8,苏军攻进柏林后在德国议会大厦上插“胜利旗”©Yevgeny Khaldei.

 

而之后这栋建筑还见证了两德的分裂,1961年后逐渐加固起来的柏林墙的一段离这栋建筑也只有几百米远而已。

 

 

 

 

 

 

那么这栋建筑里还有什么有趣的历史呢?实地进入内部参观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柏林还有哪些这样充满了历史厚味的地方呢?如果读者朋友们特别喜欢这个系列的旅行笔记的话,请继续关注本系列的更新。我会在走进德国的著名景点的同时做下这样的笔记,希望也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可以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欧洲很多著名的景点往往都有在线网站,如果自己的行程比较确定的话,则可以事先在网站上预约,避免在外长时间等待排队的尴尬。比如,我们这次走进联邦议院内部就是提前预约,通过层层安检五分钟就进入内部,但是后面没有预约的队伍却至少要排上四十分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65174-822444.html

上一篇:贫二代还能有出路吗?
下一篇:中国的优秀科学家们,请向我们宣传你们的研究成果
收藏 IP: 134.155.182.*| 热度|

12 陈小润 曹聪 宋泽阳 武夷山 张能立 马磊 陆俊茜 强涛 李健 刁空非 陈志勇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