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liuhu1950 为中医学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

博文

整体“生命活动”的属性研究

已有 1648 次阅读 2022-11-8 12:59 |个人分类:学术探讨|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整体“生命活动”的属性研究

什么是“属性”?属于物质结构自身的物理性质,就是其物质的基本属性。整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整体生命活动“活”的基本动力态势,或历代中医所谓的“气”的状态。

生物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实际上就是“生命活动”整个机体的各局部之间,能量代谢(动能、位能与势能)的关系,其在相互作用中各种能量形式的转换机能。

整体“生命活动”,如果离开了各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就不是一个“整体”了,也就没有了“生命活动”。那么,现代医学解剖与理化分析的“微观、微观、再微观”的认知方向,就彻底丢掉了“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次,也就走进了只有生命物质(局部病灶)而没有物质性质(整体能量态势)“机械论”的死胡同。

贝塔朗菲:“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那就是各孤立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动能、位能、势能)态势的转换关系(现代自然科学)“生命的客观活力”。

因此,现代医学还不能称其为“整体医学”。因为它缺乏各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转换态势的整体认知。特别是对待“动态平衡”这个现象,它们一般是忽略不计的。这应该就是现代医学最大的“缺憾”。

历代中医的认知角度却恰恰相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对整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架构是个原始哲辩的混沌架构。而对整体“生命活动”各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关系,分别产生了各种原始自然哲辩的“整体观念”。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营卫气血、虚实寒热等。这恰恰是“整体医学”的“灵魂”所在。

只要有“相互作用”,那就有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势能,因所有的“相互作用”都是由相对位置的因素所决定的。相互作用中的相对势能,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物理性质,是自然界普遍的客观规律。即便是人类“生命活动”也不会例外。这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道理。但是,却没有引起现代“生命科学”认知的关注。但这恰恰是历代中医的一个观察视角,只不过它是属于自然哲学的认知范畴(历史条件所限)。未能及时融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系统。这是历史阶段的不同所造成的。现在我们应该进一步去认知和揭示这些生命科学的“奥秘”。

 

如果现在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这些学说重新进行解析认知,那么,我们既找到了生命物质各局部的架构,同时也找到这些生命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整体“生命活动”能量转换的态势,既“生命的源泉”。

所以,整体“生命活动”属性的研究,是打开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整体“相互作用”的属性研究,才能填补现代医学“机械论”的“盲区”,从而使历代中医原始自然哲学认知的高度提高到现代自然科学统一认知的高度。这应该是“别无他途”。

 

关于整体“生命活动”的属性研究,在世界生物医学范围内,已有多个学科的建立,在生物物理学方面,主要有:

细胞动力学、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生物力能学、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还有关于:信息论、生物控制论、耗散结构与生物有序、复杂系统论等。

近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创建的一般系统论,在对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中,确定了三大基本观点——1系统观点,一切有机个体都是一个整体。2动态观点,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3等级观点,各种有机体都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也就是生物系统是分层次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层次分明、等级森严。

并且贝塔朗菲主张建立一种机体动态的正确模式来取代机械论的错误模式。很遗憾,他未能完成。

研究“生命活动”一般系统方法的四大原则: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是研究有机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贝塔朗菲还提出了“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的著名定律。也就是机体系统内高低等级、分别层次、孤立和组合在功能上的质的不同。

随着系统论在医学领域中不断的发展与运用,人类对于有机整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不断发现其中客观的基本属性。

首先是“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任何一个局部离开其整体,就没有了“生命”的“活性”。为什么?这是我们继续探讨其“整体性属性”的必要性。

其次,就是在“整体生命活动”中,各局部之间的“相关性”——及各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命”活的整体性的属性(动能、位能与势能)研究,在现代生物医学范围内,还是比较欠缺或空白的——只见病灶(树木),不见整体功能(森林)

再就是“生命活动整体属性”的“有序性”和“动态性”。

如果我们从这一般系统论和生物力能学的角度,反复进行思维认知上的交叉,这就会产生“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目前它还属于一个“假说”。

这就是“生命活动整体属性”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的一种“属性模式”,及试创:建立一种机体动态的正确模式来取代机械论的错误模式。

中、西医这两种医学观察和认知的角度根本不是一条路:现代医学走的是物质架构(微观、微观、再微观)的认知历代中医是整体物质属性(整体能量转换态势)的认知角度(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这个课题的建立,首先,它填补了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整体观”的一个空白。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微观、微观、再微观。忽视了对整体能量观的认知,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特别是在整体中能量转换的认知方面)。所以,这也应是现代“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简单认知)

生命的整体观:首先是整体间各局部的物质架构,然后就是各局部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各局部间的物质架构”,而没有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那就不可能是“整体观”。

其次,它也揭开了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对“生命活动整体属性”——原来“阴阳、五行”原始哲辩的自然哲学认知,向现代自然科学认知的初步探讨——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的一个方向、方法与思路。

 

我们尊敬的老前辈 钱学森院士 曾明确表示:中医理论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其实这里并没有贬低中医理论的意思,没有自然哲学也就没有自然科学;今天的中医理论正是将来中医现代化(或医学科学革命)的老祖宗。

1983年3月17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44)

人类认识自然界之初,必然有一个自然哲学的阶段。在经过了科学的巨大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自然哲学了,而应该接受自然科学。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人体科学很需要这部分珍宝,要加以整理、提高,而绝不能丢掉。(《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纵横观》108页)

什么叫自然哲学?什么叫自然科学?我以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从经验概括起来的理论,都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必然包括一些猜测、臆想的东西。那么,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学问是:一方面研究一种对象的学问,但一方面又和全部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电子学、机械学、水力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都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中医是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而恩格斯早就说过,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再去恢复古代的自然哲学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是倒退!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也要把中医的哲学理论现代化;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改写中医的理论。1987年8月19日致肖汉明——《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35页)

 

“中西融通”百年来,我们的前辈苦苦追索的历代中医基础理论(自然哲学)的现代(自然科学)语言表述,但从未走出“阴阳、五行”这个自然哲学怪圈。因为它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观察角度都是一致(一起产生)的,改一而动全身。当然其中还有其他原因。因此,中医现代化必须先从基础理论开始。

关于“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这个课题的探讨与建立,它既有交叉性,又有统一性。它既是“现代生命科学奥秘”的整体功能探讨(空白点),也是历代中医各家学说,由古代“阴阳、五行”自然哲学的认知,逐步提高到“生命活动整体属性”的现代自然科学认知。

这个课题的建立,应是“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方法与思路。

这是中、西医基础理论各自的优缺点,经过各自填补自己的“空白点”以后,既成了中西医的结合点和统一点。即会逐步奠定统一的新医学的理论基础。

“整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来源是什么?是什么因素自动推动了“整体生命”生、长、壮、老、亡的不可逆过程及其“活性”?其中“DNA与神经系统”应发挥和囊括了整个机体的调节与主导作用(这需要在课题中进一步的探讨与求证)。

这应该就是“整体生命活动”基本动态的生物物理属性。既:生物力能学——宏观生物力能学——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整体(动能、位能与势能)各局部间“相互作用”的相对不平衡势能,持续不断的自动趋向新的平衡的客观动力。

 

“创新认知”的路途,艰难曲折,但富有“生力”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人类在认知进化过程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阻力:

一. 是传统的旧观念,习惯性思维的惯性认知。观念的革新认知是需要过程的。“创新”的基础理论还未正式建立,就想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们的观念、角度还未配套统一。新基础理论的探讨与目前中医的临床,现在还不是“一套马车”。应说是认知的“层次不同”。

二. 历代中医各家不同的学说中,对生命活动“生理、病理”的基础理论认知与临床用药的各种诊治理念,各家自己的认知观念都是统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基础理论初步的现代化发展,与传统中医临床的诊治观念,其认知角度是根本不同的,短期内还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整体生命活动属性认知”上的“革新”。根本不是原中医临床医学诊治的观念,是根本不同发展的两个层面。要想临床同时应用,观念必须达到同时“革新”,才会共同发展的。

认为传统中医不能整体现代化发展的人是“短视的”。

.在这“创新”过程中,新的观念肯定会对旧的传统利益有所触动。“老学究”的名利、地位是否会不断受到威胁(自己感觉要拼命守卫这最后一道防线),再加上“短视者”的无知,传统观念守旧的势力应该是很大的。(头脑思维意识一时转不过来)历代重大变革都是如此。这也是百年来历代中医整体现代化受阻的一个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的中医药现代成分认知,已经进入了理化分析阶段,如果基础理论还不能现代化,那就有点落差太大了。这是人类历史认知的进化发展,原始的自然哲学,迟早会被现代自然科学所替代的。

 

敬请指导!

 

                           谢谢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6219-1362836.html

上一篇:[转载]六 创建人体科学的中医学 (连续转载6)
下一篇:“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收藏 IP: 171.120.153.*|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