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转载,十分开心能通过文字让更多立志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人受益,历经半年后我对科研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之前的文章在此做补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时隔5年,又一次回到科研圣地做起了世界上最单纯的工作——学术研究,忙碌而充实。感谢恩师给我机会和平台,提笔前想谈一下自己对硕士和博士学习的感悟,希望对想以科研为终身工作的你有所启发。
科研的延续性十分重要。做科研犹如赶班车,第一趟列车晚点,后面就会趟趟晚点。何况江山辈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而在同行的竞争中谁能尽快跑到前面找到立足点,谁就是在今后占据优势资源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最占据优势的求学之路是硕士和博士从事同样或者相近的科研方向,这样博士毕业找到一个稍加可以的平台就可以在硕博的基础上接着深入研究,申请基金,要知道申请任何的基金和科研项目都是需要前期研究基础的。硕士和博士期间研究方向零散而没有延伸性,还不是影响最为严重的,毕竟硕士学习以积累科研技能和建立科研思维为主。最影响一个科研工作者发展进度的是其博士研究方向和博后研究方向的衔接性,以及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刻已经掌握的学术成果,而这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博士选择做博后的原因。
入职时的科研成果决定起步速度。如果你选择就职于一所大学,那么入职时掌握的成果决定了你的待遇和配套的科研经费,以及入职一年后即将申请的人才类经费支持。选择做博后的人中,大部分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想继续将博士期间的工作去更高的平台做结合后发表更牛的文章、申请国自然青年基金、博后基金等,或者去更高的平台积累资源,或在原有平台继续深入研究并发表更系统的成果,这样的选择往往出站时候战绩比应届博士更好,有助于找到更好大学的教职工作、获得还不错的人才引进待遇,并且以一个有相当基础的起点在新的岗位迅速立足,并以已取得的战绩申请各类人才项目和科研经费,因此入职时科研成果越多的人起步也更快。还有少部分博后是由于之前的研究方向或个人原因没能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于是想通过博后研究完成深造,更换一个更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再做出一些成果;这种重新确立研究方向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因为工作的前2年甚至于3年是需要重新做铺垫的,而这所花费的年龄成本对于男生而言至关重要,对一个还未稳定生活的女生而言也需要权衡。做科研不是得过且过,而是需要做到优秀,否则付出了同等的精力而收获了碌碌无为,无论是学生时期申请奖学金、还是工作后申请基金项目和职称,都是要看前期学术成绩的。科研成果对于一个研究生的重要性,好比胜仗对于一个将军,研究生除了学习如何做好研究、还要学习如何将研究输出为成果。
做科研这件事也是男女有别的。从国自然青年基金对年龄的要求就能看出来,男不超过35岁,女不超过40岁。因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时肩负着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在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上相比于男士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部分女性在科研上会稍有落后。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深感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面对男同事007、或者说8117的工作自律性,女性如何在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还能内外兼修、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或者母亲, 我想说只能尽力去平衡。而女性科研工作者也不必因为自己在工作上的落后就否定自己,自己在家庭生活上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贡献甚至于大于你自己做好科研本身,更何况女性科研工作者解决的是两代人的就业和生存,你的和你的下一代的,所以不必因为工作上的落后而全盘否定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好好生活,竭尽全力做好科研。
古人云,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对科技从业者而言,18-25岁就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全力以赴学习、不必担忧未来(因为以那时的格局根本考虑不到未来的问题,而未来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尽可能尝试不同的人生方向;25-30岁,应该是初入职场、认清自我、重新定位的过程;30-40岁就是明确目标,沉淀积累打基础的过程,该阶段的精力也是一生中最旺盛的,所谓职业发展的黄金期;40-50岁就是事业基础稳固、工作出成绩、同时有余力丰盈生活的时候;50-65岁事业如日中天、用毕生所学为祖国和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并享受生活。博士毕业后我陆陆续续换了两份工作,一份是外企的,另一份是科研院所的,跨度很大,因而自己在每一份工作的适应基本都花了6个月时间才基本理顺,前6个月基本都花精力在追赶同行或者说去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频繁的换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在我工作的校园里,22:00了很多科研大楼有90%的灯光都是亮着的,每一个实验室的里都有很多个为自己梦想打拼的的年轻人,不是在奋笔疾书写科研论文、就是在操作仪器做实验、或者在讨论课题,我每每都为此而感动。年轻时的我们身强力壮、思维敏捷,就应该去奋斗,这样年迈之时才能在事业和家庭上游刃有余,而不至于后悔年轻时候没有好好努力,想要在50岁时以30岁的精力重新开启事业,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喜欢在“樊登读书会”上听到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因此,生活过成什么样子都是我们选择的,而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是可以去选择的。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永远也不能解决认知范围以外的问题,没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不够高度的智慧。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许是由于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导致的,但是要肯定的是“认知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升级的”。努力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境遇却毫不相同。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努力,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提升思维,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改造。最后,用我最近感悟到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问题”是进步的开始,“情绪”是成长的开始,“逆境”是机遇来敲门。学会转念,专注美好,每日感恩,我们将始终活在爱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