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也谈研究生在科研中碰到问题怎么办 精选

已有 15944 次阅读 2010-3-21 19:24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研究生, 问题, 解决, 绕过

    刚才看到陈向荣老师的博文“研究生科研过程中碰到问题怎么办?”【1】,里面介绍了研究生对待此事通常可能采取的两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放弃这个问题, 另劈途径.”陈老师认为,“这两种学生都能把工作进行下去”,而在求学阶段“最好勇敢地面对问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如果学生参加工作了, 在工作过程中碰到问题了, 另劈途径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比较赞同陈老师的观点,应该迎难而上、努力解决问题,但还有些具体的因素需要考虑:

(1)所遇到的问题是否一定能被解决?

     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五花八门,有些是很重大的问题,不但对年轻的学生是个问题,对导师甚至整个领域的所有同行都是难题;还有一些属于研究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只是由于研究生的知识存在盲点或者功夫没有下到才呈现出来,经过学习和钻研很快就能够解决。对于前者,由于难度太大,研究生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未必能很快取得成功,应该考虑另辟蹊径;对于后者,研究生不该回避,而应该竭尽全力去解决。作为导师,应该能够对研究生遇到的问题的难度有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安排好研究生的工作,既不要放过通过解决问题磨砺学生的意志、提升其水平的机会,也不要让那些潜伏着的“领域难题”成为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拦路虎”,消磨掉研究生争取成功的信心。

(2)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头脑当中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要清楚到什么阶段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取得怎样的进展。当研究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时,不但要对这个问题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也应该预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是否来得及完成任务。如果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当然不能以“时间不够”为由放弃努力;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有些能绕过去的问题倒也不必一定要“钻牛角尖”死磕到底,“一根筋”实在不行的时候,也不妨“两头堵”一下。如果研究生的毕业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的,过期不侯,则导师在给学生安排题目和研究工作内容的时候,应该凭借自己的经验,合理安排解决的这些问题的时间。

(3)解决问题的代价有多大?

    一个科研中的问题的解决,往往要付出代价,既包括了研究者本人的时间、心血和努力,还包括经费、设备等研究组的各种资源。因此在下决心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代价因素也要有个考虑。面对问题,不要轻率地喊“不惜一切代价”,虽然这句话作为一句标语或者口号肯定听着很提气、很鼓劲儿,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可能由于一时的意气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得不偿失。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面对困难或问题更需要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尽量准确地评估需要付出的代价,争取用尽量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成功。

(4)另辟蹊径还是另换题目?

    面对问题,能真正解决掉是最理想的,另辟蹊径地解决也还是个不坏的选择。我们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另辟蹊径”是绕过一个横在眼前的具体问题,仍旧义无反顾地奔向目标,它并不是指在研究生做论文期间不时会出现的另换题目。另换题目的动作比另辟蹊径要大得多,其影响也深远得多。另换题目意味着放弃了原来的努力方向、另起炉灶重新开始,这时研究生原来的很多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可能一下子失去了作用,不得不重头再来。从表面看,另换题目是一下子避开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却置身于更大的风险之中,还可能面对更多的问题,所以研究生和导师,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对既定的课题轻言放弃而另换题目。

    总之,当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在导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需要理性地思考各种具体的因素,把问题解决好。

~~~~~~~~~~~~~~~~~~~~~~~~~~~~~~~~~~~~~~~~~~~~~~~~

参考:

【1】陈向荣:研究生科研过程中碰到问题怎么办?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87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04990.html

上一篇: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下一篇:为何“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收藏 IP: .*| 热度|

13 周可真 王铮 杨学祥 孟津 诸葛淑媛 陈儒军 赵明 王德华 陈向荣 吴飞鹏 苗元华 蔣勁松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