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国产仪器研发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精选

已有 8469 次阅读 2010-1-18 18:33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发, 经费, 国产仪器, 采购

吕喆

       上周一气写了“国产仪器研发面临的“牵-钱-浅-欠”【1】和“国产仪器研发面临的“牵引”问题”【2】两篇博文,不过由于没有多少人关注,结果我也没啥动力写这个系列的后续的博文了。但有些话总是要说的,今天饿着肚子(我通常是饿着肚子写博的)把这个国产仪器“钱”的问题再说说,就是那句著名的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先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的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也算是句经常被挂在嘴边儿的话。放在国产仪器研发这个具体环境下来理解,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研发经费投入,肯定干不成事儿,因此,仪器研发经费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这钱可能无外乎几个来自几个渠道:(1)用于仪器研究的专项经费。这在一些基金和计划里面有安排,但问题是似乎并不多,而且也不好申请。(2)科研项目经费中的仪器研发预算。很多项目中都会编列这部分预算,但并非专门的费用,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课题中急需的专门仪器的研制,由于做这部分的也不一定是专业的研发队伍,经验和精力有限,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具有原创性的仪器研发似乎很难指望这种模式。实际上这部分经费的使用在管理上还可能会有各种限制,结果并不利于仪器的研发。(3)企业或相关部门为了完成任务或研发新的仪器产品进行的投入。这种经费的投入也都有具体的目标,所研发出的仪器直接得到应用或者投放市场,应该是见效最快和最明显的,但通常和科研项目类似,也是要“短平快”的产出的,没有立竿见影应用的东西不大容易争取到投入。原创型的科研仪器由于研发战线过长、见效慢、市场前景不明朗等原因,很难指望这类投入。(4)其他渠道筹集的研发经费,这可能更加困难。总之,研发经费投入在目前的中国绝对是不足的,而且象其他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一样也是不均衡的,这必然是一个长期困扰此领域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钱不是万能的”。 是不是有了足够的投入(无论这投入来自何方)就一定会有好的原创国产科研仪器出现呢?那也未必。毕竟仪器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人设计出来的,这些人还必须要基础扎实、立足于科学前沿、对所涉足领域的科学问题非常清楚,知道目前的研究最需要什么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要能提出好的、原创性的解决方案,并有办法整合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所以,只有钱不行,还得有高水平的设计师。设计完成以后,还要有高素质的加工生产队伍和加工条件、必要的基础材料和其他配套技术,这些综合在一起,才能做出一台好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国产科研仪器。而这一切,并不是只有钱就能全部解决的。钱虽可以买到高档的原料、可以聘请到一些高水平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但没法买来需要靠一个团队长期工作积累才能取得的研发经验,没法靠钱自己完成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

       说完了与研发有关的钱的问题,再说几句与科研仪器采购有关的钱的问题。其实现在用在采购上的钱,有一部分就是未来用到研发上的钱(企业投入)。如果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能花比较多的钱用于采购国产的新型科研仪器,就可以使国产科研仪器的创新-研发-销售形成一个顺畅的良性循环,企业会乐于投入大笔的经费在研发环节,这样研发和生产的队伍也容易稳定,自然会对创新非常有利。其实在科研仪器采购的经费安排上,应该有适当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采买国产仪器,虽然这些国产仪器在技术指标上尚不能全面和国外进口仪器抗衡,但是却在使用维护维修的成本方面要比进口仪器便利得多、更便宜得多。这样就不至于出现花大钱采购一流的国外进口设备,被用到二流的水平,一旦损坏就无法运转而长期陷入搁置状态,这是因为实际目前大学里面的大型仪器采购的费用主要靠985、211的建设经费,而高额的进口仪器的更换配件和维修费用却没有出处(科研经费和测试费收入是杯水车薪),这样其实对科研的持续稳定发展并无好处。

      其实“钱”的问题其实是和已经说过的“牵引”的问题以及后面要说的“浅”和“欠”的问题都是有牵连的。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投钱或不投钱那么简单,需要各个层次的人尽量多关注。

 参考:

【1】吕喆:国产科研仪器研发面临的“牵-钱-浅-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2

【2】吕喆:国产仪器研发面临的“牵引”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7



进口仪器vs国产仪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288426.html

上一篇:发表的前后都发“啥”?
下一篇:国产仪器研发之“浅”见
收藏 IP: .*| 热度|

21 苏青 杨学祥 王进 诸葛淑媛 吕海涛 陈儒军 刘进平 吴飞鹏 陈安 杨秀海 陈国文 吕乃基 苗元华 柳东阳 李学宽 高建国 鲍海飞 欧阳峰 丛远新 马欢 kx25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