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ing53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ing534

博文

学术与创业

已有 3285 次阅读 2014-5-2 1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落户在科学网也有小半年,竟然还没写过一篇科研随笔,实在不像一个新晋的博士生应有的锐意进取。第一篇随笔自然可以把题目取得大一些,就谈谈最近对学术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开宗明义,学术就是在特定的科研领域开疆拓土,这有点像企业家们白手起家进行创业,都面临着不确定性,不同的是后者的不确定性更大,而前者普遍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代表。科研真的是只要努力就有回报吗?可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才可以如是说吧。   首先,学术无需讳言对于学术成果的追求,就像企业家无需讳言对于金钱和财富的渴望一样。在我眼中,学术活动属于典型的边缘性创新,是要靠不断积累学术成果最后达到量变-质变转换条件,最后形成重大突破,所以学术成果累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些眼高手低的研究人员,最喜欢打着不制造学术垃圾的幌子,天天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还经常看不起那些学术成果丰硕但不怎么高端的研究者。在我学习的经济管理领域,有一位在人大经济论坛爆得大名的坛友,此公名号“天下为菊”,硕士期间就发了20多篇CSSCI,平均每个月一篇的速度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但也有很多酸葡萄说他制造学术垃圾,可是大家要知道,那些高端的杂志,比如《经济研究》,基本是大佬们玩的地方,市场基本上都被占领了,每一期都会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最重要的是他们研究的问题很深入,但不一定很重要,很有趣。所以,不一定一般的杂志上面就没有好文章,对于一些不被主流杂志接受的观点和方法,只可能在一些包容性更强的一般性杂志上发表。为菊兄的策略是十分正确的,只有不断地写,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名字推销出去,才可以在学术界站住脚跟。很多时候,不是清高,而是无能和懒惰让一个人总是只说不做,这对于高产学术成果没有一点好处,这样的话,学术也就无需谈起。   其次,学术研究不要只盯着存量,更应该盯着增量,就像企业家们天天想着怎么样发现新的商业机会。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搞投机,而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下的客观要求。每个领域都有所谓的“大牛”,跟着这样的“大牛”搞学术无非是帮别人打工,比如“大牛”研究货币政策,你以前研究非线性,正好一拍即合,那就拿非线性的方法研究一下货币政策吧。长此以往,可以做的空间越来越小,本来学术就不好做,大家都盯着一样的东西做,很难写出新意。所谓,题好文一半,好题目往往来自增量的市场,商业上那些来自边缘的创新才是大佬们最惧怕的。交叉学科,或者新的研究领域往往是增量的绝佳出处。怎么寻找增量,每个人方法不同,但这样的思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些精耕细作着“三高”的博士生以后写的论文也是在规范的主流经济学框架下,这样太难搞了,也很难再有新意。增量在哪里?   最后,学术上的增量取决于每个人获取别人帮助的能力,每个成功的企业家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周围的人都希望他成功。我们搞学术或者做人做到别人都希望你成功的份上,那就真是离成功不远了。如何培养自己获取帮助的能力,关键是要改变观念,认为学术是坐在书斋里面的事情,并以不食人间烟火为自豪。恰恰相反,学术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跨学科交流的思维,一个好的学术团队必然是专业背景丰富,合作氛围浓厚的。获取别人的帮助首先要战胜心魔,只有这样才可以忘记什么其他根本不重要的东西,用自己的执着去感染每一个接触过自己的人。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观点是进阶的观点,学术的基础不可以打得不牢固,每个人总要啃几本“硬书”做自己的家底吧,有了这些家底,再加上上面谈的三条,我想学术之路可以走的更宽更轻松也更加有趣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80740-790631.html


下一篇:孤独的时候
收藏 IP: 49.123.97.*| 热度|

7 周健 彭真明 刘淼 左宋林 王云龙 郑永军 王树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