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21.192.238.*   [17]杨文祥   2011-1-5 18:22
谢谢先生给大家的新年礼物!我将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博主回复:您过奖了。
俺一个傻子,知道什么?
IP: 69.109.221.*   [16]蒋迅   2010-4-29 10:22
推荐看贴: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8237.aspx

博主回复:感谢!

建议您用“发短消息”通知我消息。
“发短消息”在博客、论坛页面都有提示。
留言没有提示,很容易错过;或很久才注意到。
IP: .*   [15]iwesun   2010-4-28 09:48
你的哪篇"一句话证明四色问题的"博文呢?
博主回复:《“四色定理”已被人工推理证明(恳请永久保留)》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77777.aspx

在论坛。
IP: 118.112.232.*   [14]侯成亚   2010-2-28 20:25
祝杨老师元宵节快乐!
博主回复:惭愧!预祝您五一快乐!并明年元宵节快乐!
IP: 60.4.61.*   [13]陈儒军   2010-1-1 12:45
祝杨大侠在新的一年里天天快乐,天天开心!在幸福和收获中度过每一天!
博主回复:谢谢!Happy new year! God bless and reward you!
IP: 123.118.30.*   [12]刘耀   2009-12-31 21:48
祝杨老师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博主回复:祝刘老师新年快乐!
真傻(杨正瓴)
IP: 121.77.10.*   [11]辜英求   2009-11-28 22:02
杨老师,我把中文稿的报告全文整理出来,贴到了网上,欢迎您批评指正!辜英求

http://bbs.sciencenet.cn/showforum-47.aspx
http://blog.sina.com.cn/yingqiugu
博主回复:http://bbs.sciencenet.cn/showforum-47.asp的已经找不到了。
我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80b8f0100fc1x.html 下载了您100页的中文稿博士后报告。
内容一样吗?
IP: 221.234.42.*   [10]周成冈   2009-6-27 20:49
杨老师您好

我开博的本意是为了实名去评曹老师的帖子,自己没打算写什么

不好意思了


博主回复:曹广福老师?他好有人气啊。
IP: 159.226.156.*   [9]李学宽   2009-6-5 11:07
我挑选了5张黄河画廊的照片,按您的要求发在了附件里。
如果使用请打上科学网的标记,如果不使用请不要外传。
感谢!
博主回复:谢谢!
IP: 159.226.156.*   [8]李学宽   2009-6-4 15:32
您需要黄河画廊的片子?干什么用?
博主回复:没有什么明确的用途。就是觉得您博文中的图片偏小,看上去不过瘾。
IP: 59.68.77.*   [7]甘永超   2009-5-6 20:46
杨老师:你好!
你听说:近80年的主流理论是“Maxwell的电磁理论,不用经过任何修改,就自动满足‘量子理论’”。我的发现和这个说法是有联系的。不知你从哪儿听来的,能给我提供一些文献么?谢谢!
其实,按照Planck的观点(也是现在流行的观点):辐射是量子的,必须引进量子概念才能导出黑体辐射公式。可是,英国科学家Marshall和中国科学家佘卫龙颇具挑战性的工作——Marshall不借助任何量子假设而仅仅依靠经典理论就导出了Planck的黑体辐射公式,这在Planck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Planck是强行引入量子化概念的);佘卫龙则积二十多年研究成果、不依靠任何量子理论而仅仅根据经典理论就直接导出了真空中光能量的量子化,亦能顺利导出Planck的黑体辐射公式。这就是说,电磁场在实施量子化手术之前(经典电磁场)就具有自身量子化——与我十多年前遭遇反复退稿而不得不发表在一般学术期刊、以求有公开文字记载的一系列工作(例如“经典电磁场在结构上的颗粒性”亦即“第三种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等)具有惊人的相似。如此,电磁场在经典与量子衔接区域的理论就已经遇到了挑战、经典电磁场自身就具有量子化的特性(也就是你提到的自动满足量子理论)。
IP: 59.68.77.*   [6]甘永超   2009-4-29 22:36
[1] Marshall T W. Brownian motion of a mirror. Phys. Rev. D, 1981, 24(6): 1509~1515.
[2] She Wei-Long. Quantization of light energy directly from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 theory in vacuum. Chinese Physics, 2005, 14(12): 2514-2521.
[3] She Wei-Long. Light quantum from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 theory. SPIE, 2007, 6664: 66640A
[4] Gan Y, Wang W. A self-consistent picture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SPIE, 2007, 6664: 666407
IP: 59.68.77.*   [5]甘永超   2009-4-29 22:35
小杨,你好!你听说:近80年的主流理论是“Maxwell的电磁理论,不用经过任何修改,就自动满足‘量子理论’”。我的发现和这个说法是有联系的。不知你从哪儿听来的,能给我提供一些文献么?谢谢!
其实,按照Planck的观点(也是现在流行的观点):辐射是量子的,必须引进量子概念才能导出黑体辐射公式。可是,英国科学家Marshall和中国科学家佘卫龙颇具挑战性的工作——Marshall不借助任何量子假设而仅仅依靠经典理论就导出了Planck的黑体辐射公式,这在Planck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Planck是强行引入量子化概念的);佘卫龙则积二十多年研究成果、不依靠任何量子理论而仅仅根据经典理论就直接导出了真空中光能量的量子化,亦能顺利导出Planck的黑体辐射公式。这就是说,电磁场在实施量子化手术之前(经典电磁场)就具有自身量子化——与我十多年前遭遇反复退稿而不得不发表在一般学术期刊、以求有公开文字记载的一系列工作(例如“经典电磁场在结构上的颗粒性”亦即“第三种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等)具有惊人的相似。如此,电磁场在经典与量子衔接区域的理论就已经遇到了挑战、经典电磁场自身就具有量子化的特性(也就是你提到的自动满足量子理论)。
IP: 218.26.179.*   [4]张檀琴   2009-4-20 19:21
三原色是指什么?好象不是红蓝绿。
天蓝、地绿、太阳红”这种“祭天”更多的情况:
在一米的长的纸带上面,每隔20厘米用三色的宽1厘米的纸带裹上,粘好。
我们生活里面,往往只见过纸钱。
我的“设计”下次再拿来。
我倒是不怕别人想到,因为每个人太独特了,很少有完全一样的思想。
不过你的设计,让我觉得比自己聪明的人太多了。

博主回复:发光(加法)三原色,就是我用的三种颜色。
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国旗是类似三色的。我受到他们的启发,如俄罗斯国旗等。
但采用三原色的,除了“火星旗”,还没有见到。所以我赶紧设计一个。抢先其版权!我其实很笨,您可以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6%97%97%E5%88%97%E8%A1%A8 看看。
IP: 218.26.179.*   [3]张檀琴   2009-4-20 19:15
兄台是天津大学的吧
博主回复:是。
IP: 218.26.179.*   [2]张檀琴   2009-4-13 18:55
“天蓝、地绿、太阳红”
是我小时侯听的一句话。是农村用来祭天的。
对我影响很深,我计划有朝一日出书,就用它作封面。
当然和博主的具体设计有区别,我在中间用的是太阳形状。
我现在请教您,您设计的思路是什么呢?
有什么寓意没有?
博主回复:我想可以。
我比较无知,没有听说过“天蓝、地绿、太阳红”这种“祭天”的言语。您能提供更多的情况吗?

我的设计,包含2层意思:
(1)三原色,代表对世界本原的追求。
(2)兰色,是天空、大海的颜色,代表宇宙规律。绿色,是植物的基本颜色,也是西方世界和平、富饶的象征(雅典娜的橄榄树),是大地的颜色。红色,是中国人的传统吉祥颜色(中国红)。整个logo的长宽按照黄金比例设计。三原色均分。“天、人、地”,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很想看看您的设计图案。不妨在您的Blog展示,并宣称起版权。以免被别人使用!谢谢!
IP: 218.26.179.*   [1]张檀琴   2009-4-8 12:38
尊敬的博主你好,
你的旗帜是“天蓝、地绿、太阳红”,
我特别喜欢,请问有出处,麻烦你的一定回复。
博主回复:这是我为自己精心设计的logo。版权所有,如同我的照片一样。
感谢您的关心!抱歉,不方便供别人使用。不好意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