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nderela

博文

负性情绪——披着魔鬼外衣的天使

已有 3765 次阅读 2009-5-24 21:1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情绪

        无论谁,都会或多或少地踏入负性情绪的陷阱,自我挣扎,却越困越深。这些负性情绪好像是魔鬼,大多数人对它们都是敬而远之,逃离或抗拒,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越想逃离焦虑,焦虑却越形影不离,越想远离忧伤,忧伤却总也挥之不去。

        其实,只要你不把负性情绪看作是魔鬼、敌人,心平气和地接纳它,承认它的存在,你就可以和它相安无事!让它与你一起平静地呆一会儿,世界不会到末日,你也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而且,在你平静地认识它,了解它,接纳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于你其实并非如魔鬼,是来到你的世界捣乱的。它其实可以给你许多的暗示、给你改变的动力。只要你像看待一切正常的事情一样看待它。正如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意义的,负性情绪同样是一个机会,是你正视自己问题,寻求改变的机会。

        而且,要对自己宽容,负性情绪来了,烦恼,焦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那就暂时什么什么事情也不做,给自己时间和精力,去和负性情绪相处、应对,在承认它的同时减少对自己的影响。就像失去亲人,都会悲伤,所爱被夺,都会愤怒一样,是人类最正常的反应,不要因为这些悲伤、愤怒而又有额外的担心、焦虑。很快,它对你的影响就小了!当然,如果负性情绪的强度特别大,我们接受它还不够,还要想办法帮助自己调整,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但在接受的基础上调节情绪,会更快捷有效。

近日,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负性情绪的文章,和自己有类似的观点,尤其对每一种负性情绪的分析,有它的道理,虽然不见得对每个人都适用,但也颇能让人有意外之思。 摘录部分在此,也省得我自己写了。

                                                                 给负面情绪“卸妆”

悲伤——难得有一种情绪像悲伤那样会让你经历深刻的人生。在悲伤中,人们变得不那么浮躁,而是沉到内心深处,思考一些与生命终极意义相关的事情。悲伤还会帮助我们理解他人,使我们变得更加柔韧,具有真挚的同情心和包容心。很多人都感觉到,被泪水洗礼后,心情会变得安静轻松,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愤怒——怒发冲冠、怒不可 ,形象地描述出愤怒的能量。不少平日随和的朋友只有在愤怒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以愤怒不仅可以保护你的边界不受侵犯,还能让你看到自身力量所在,进而把这股力量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恐惧——恐惧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第一道防线,在你大脑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时候,身体已经开始调兵遣将:肌肉紧张、精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逃跑或出击。恐惧防止我们坐以待毙,提醒我们需要有所行动,并提供给我们本来得不到的信息,提高神经系统灵敏度,并使意识增强。

焦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事情结果的担忧导致的紧张状态。焦虑在告诉我们,事情很重要,需要特别低关注和准备。焦虑同时向你指出了在哪些方面还有所不足,让你处于精力集中的 状态并将变成兴奋,提供给你为该事情做好充分准备的能量。

后悔——通过后悔,让我们发现自己内心中一些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并继续鼓励我们为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备今后做出更加成熟的选择。同时它也提示我们是否总是忽视既成事实的意义呢?我们做出的选择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一起来发据吧。

嫉妒——嫉妒的情绪不仅反映了你的不足之处,还告诉你,你不够接纳自己。嫉妒别人只是对自己的不满而已。嫉妒提醒你面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承认现实差距;同时它也发出目标信号,鼓励你调整目标,然后采取某种方法实现目标。

                                                                                                                                                                                                                                                                       摘自 (健康之友) 总第34期第100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978-233923.html

上一篇:婺源春晚
下一篇:明星效应
收藏 IP: .*| 热度|

4 梁进 柳东阳 王力 李晓光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