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天顺课题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utianshunyx

博文

侯天顺课题组举行岩土工程Seminar

已有 1111 次阅读 2023-3-15 15:07 |个人分类:组内新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牛雨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3312日,侯天顺课题组例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楼302召开,此次会议由侯天顺副教授主持,参会人员有刘浩钰、舒博、孙晨阳等学生。

首先,舒博讲解了论文写作方法。他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了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介绍了从试验思路到试验操作,从试验过程到数据分析,从文章构思到动笔书写,他分享了论文写作的整个心路历程,为师弟师妹们分享了宝贵的经验技巧。

其次,刘浩钰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Macro-mesoscopic Dynamic Responses of Turfy Soil under Multilevel Cyclic Loading with Different Waveforms Based on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不同波形的多级循环荷载作用下草炭土的宏-细观动力响应通过室内试验和标定程序确定了DEM模型的微观参数。

舒博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路堤震害风险概率评价与管理研究》。本文选取路堤震害损伤参数建立路堤震害等级与震害损伤参数的对应关系以连霍高速公路西宝段K1125+470处路堤为例开展基于CPSHA的公路地震危险性评价

孙晨阳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尾矿库加高扩容坝体动力反应与抗震性能分析》。以云南省狮子山铜矿的大沙河尾矿库加高扩容工程为背景,基于有限元时程分析法,对该尾矿坝在现状条件下、直接加高后和加高中增设排渗措施3种条件下的动力反应和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张大千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EPS颗粒黄土混合土减震层对黄土地区隧道衬砌结构的减震作用》。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在隧道支护体系内设置减震层的数值模型分析了EPS颗粒掺入比、减震层厚度及地震动强度对隧道衬砌结构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潘兴儒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黄土丘陵区边坡动力响应及震陷变形分析方法》。通过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有限差分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时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机制探究了地震作用下概化黄土边坡的加速度及位移响应提出了基于动单剪试验条件下黄土震陷系数经验公式及黄土场地震陷量估算方法并应用于黄土边坡震陷变形计算。

牛雨欣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研究》。通过对杭州饱和软黏土进行应力控制的循环三轴试验,研究循环次数、循环应力比、固结比、频率、超固结比对土体应变软化的影响。

苏杰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饱和红层泥岩填料动力及耗散能特性试验研究》。通过不同围压和动应力下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饱和红层泥岩填料动力及能量耗散特性结果表明:饱和红层泥岩填料的累积变形、应变速率和等效模量具有内在相关性,可通过状态边界面表征。

陈野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低围压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粗粒土的动力特性与骨干曲线模型研究》。为研究粗粒土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开展了一系列应力控制的单向循环加载大型动三轴试验模拟列车动载和路基粗粒料填筑实际情况包括不同动应力幅值、不同围压的动三轴持续振动试验。

王亚川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侯天顺副教授逐一进行质疑,并且最终给予了解答与评析。

最后,侯老师做了会议总结,他总结道:(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研究生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内心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研究生在广博读书时需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最终必能受益匪浅。

IMG_20230312_193315_1.jpg

研讨会现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45826-1380469.html

上一篇:侯天顺课题组组织学生汇报文献阅读情况
下一篇:侯天顺课题组组织学生汇报科研进度
收藏 IP: 113.140.84.*|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