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天顺课题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utianshunyx

博文

侯天顺课题组组织学生汇报科研进度

已有 1483 次阅读 2022-4-7 18:10 |个人分类:组内新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刘浩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43日,侯天顺课题组例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楼302召开,此次会议由侯天顺副教授主持,参会人员有刘浩钰、舒博、孙晨阳等学生。

首先,孙晨阳讲解了论文翻译方法。他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从翻译步骤和格式、翻译方法的选择和翻译工具的运用等方面逐一做了介绍。他以自己翻译的一篇文章为例,强调了引言部分的翻译重点和难点,指出了图、表、公式的翻译方法,也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鼓励师弟师妹们坚持学习英语,积极阅读国内外知名文献,提高英文阅读水平,让大家获益匪浅。

然后,刘浩钰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的土体动力本构关系及其参数研究》。以描述土体一维动应力-应变幅值关系的Davidenkov骨架曲线为基础,采用Masing法则,构造了土体加载再卸载的一维动应力-应变关系滞回曲线;采用破坏剪应变幅上限值作为分界点,对Davidenkov骨架曲线用分段函数法进行修正,纠正了Davidenkov骨架曲线随着剪应变幅值的增大而不能趋近于破坏剪应力上限值的缺点;对修正后的Davidenkov骨架曲线和所构造的加载再卸载一维动应力-应变关系滞回曲线,推导了阻尼比的计算公式。

舒博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甘南地区黄土残余应变特征研究和震陷灾害区划》。震陷属于典型黄土地震灾害,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所取的黄土原状样进行动三轴试验,并对比分析其他典型黄土地区试验结果,获得了甘南地区黄土残余应变特征。结合当地钻孔勘查和高密度的地脉动测试,得到了该区黄土覆盖层厚度。基于震陷试验和覆盖层分布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插值和空间分析功能对合作市进行了两种超越概率下的四级震陷灾害区划。

孙晨阳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陶家沟尾矿坝三维静力和动力稳定性分析》。尾矿坝是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重要的生产设施,同时又是重大的危险源,为了保证尾矿库的生产安全,需对尾矿库进行系统稳定性评价。采用邓肯-张模型对陶家沟尾矿坝进行了三维静力和动力有限元分析。得到坝坡的静力稳定最小安全系数为1.26,地震反应结束时的动力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16。分析结果表明,陶家沟尾矿坝在静力状态下是稳定的,在动力作用下尾矿坝的边坡仍然是稳定的,此研究可为尾矿坝施工设计提供参考。

张大千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中的人工边界转换方法研究》。对同时考虑静力效应和动力效应的地下结构静-动力分析问题,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对动力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工边界转换方法边界转换原理的分析,表明以静力分析结果中的应力场为初始条件进行动力分析时,在输入静应力场的同时输入引起此应力场的荷载和边界条件,以及去掉边界约束条件的同时施加以相应的约束反力,均可保证模型在动力计算初始时刻为静力平衡状态。提出了一种在动力分析中施加零动力荷载的方法来检验静、动力人工边界转换的误差。

潘兴儒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黄土动力塑性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定量分析》。根据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得到了黄土的含水量、孔隙比、试验振次、固结应力比等关键参量对黄土震陷变形的影响特性;通过对黄土震陷的时程曲线进行分析,描绘了黄土在发生塑性变形过程时的发展规律;在原状非饱和黄土的残余变形定量研究中对黄土震陷的几个基本参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不同含水量下原状非饱和黄土震陷残余应变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对黄土体塑性破坏的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侯天顺副教授逐一进行质疑,并且最终给予了解答与评析。

最后,侯老师做了会议总结,他总结道:(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研究生更要脚踏实地,认真钻研。

IMG_20220403_211010.jpg 

研讨会现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45826-1332921.html

上一篇:侯天顺课题组举行岩土工程Seminar
下一篇:侯天顺课题组组织学生汇报文献阅读情况
收藏 IP: 113.140.84.*|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