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chuan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chuanwu

博文

兰大萃英班之道听途说 精选

已有 19996 次阅读 2013-8-31 03: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兰大, 萃英学院

     今天见到一位出国参加暑期学习的兰大学生,其为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12级物理班本科生。我本科从兰大毕业,所以很高兴与其进行交流,了解到兰大萃英班的一些信息,算是道听途说。出于对母校的感情和关注,说说我的看法。

     兰州大学作为知名综合性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良好的学风教风(如校长代课的传统)。兰大的人文和数理基础学科教育实力突出,成为全国19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点单位之一,萃英学院应运而生。学生从全校新生中选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各15人,人文萃英班20人。实行小班教学,导师制,本科阶段参加课题研究。网站上的学生培养目标很有趣:“国际视野、本土情怀、责任担当、广博知识、领军潜质、社会栋梁”。这个计划是看起来是雄心勃勃的,作为探索是有益的。萃英班学生应该也受益颇多、例如参与课题研究。所以好话不讲太多,这里只讲讲意见。

   兰大一到三年级本科生在榆中校区学习(对此校区我的意见是极大的),只有萃英学院的学生孤立在市区研究生部(因为榆中校区较为偏远),加上小班教学,他们能接触的同学是很少的。回想我上大学时学院的五个专业的200多个同学好像都认识的,也结交了不少其他学院的好朋友。我说你应该多认识一些人,可以参加学生会或学生社团。他表示困难,因为萃英班地理上远离其他同龄本科生群体。想一想够悲哀的,参加学生活动、与来自各地的不同家庭背景同学交流、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同龄朋友,这些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萃英班的学生是全校考试选拔出来的,都是尖子生。加上学院的大力宣传鼓动,学生有自我优越感。但对于青年学子来讲,与人隔离、自我鼓吹恰是有伤害的。

   谈到出国,这是萃英学院大力推动的、仿佛是办学成功的重要指标。交谈中得知,本科阶段如果能出国交流,公费报销。毕业申请到欧美名校给予资助奖励。指导员老师言必说托福,以至一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托福而把专业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可是他们才大一,刚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的新鲜人!

   对于本科高年级出国交流我是支持的,但是萃英学院花大价钱把大一学生集体送国读个暑期语言班就太没必要了。各种花销一个月每人下来约三万多块,学了些什么呢,该同学都表示课堂讲的太简单了。这语言学校远离校园本部,是个校办产业而已。三万多送出来基本是看个花样。倒不如让学生真正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交换更起作用。

   综上所述,萃英班的以出国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是有问题的。即使鼓励全国学子申请,欧美名校给中国学生offer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兰大萃英班的学生与其他学院隔离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尽管有其原因)青年学生要多参与各种和非学术交流。而且我认为在一所大学内部,不应该搞这种分等级的厚此薄彼的资源分配。但不管怎样,祝愿母校兰大能克服各种不利条件,保持较高的办学水准,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另外补充我对目前大学教育的两点意见。

   第一是本科生教育重视不足。本科生教育应该是大学工作的中心,是大学的终极任务,大学要千方百计为本科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投入最好的教师资源,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现在追求的高研究生比,高的科研论文数量。对于大学,科研重要,但本科教学更重要!大学要给教学能手提供如科研能手一样的上升空间、物质精神奖励。

   第二是对本科学生个体关注不足。本科生没有导师,老师只负责给上课,基本不认识学生。行政及辅导人员对学生缺少关怀,只负责在上面指挥。本科生们就只能自己玩自己的,好坏没人管。有的学生逃课、厌学、出现心理问题,最后老师只负责给他挂科,行政人员负责开除其学籍。学校不应只把学生看作整体,应该把每个学生看作单独的、具有个性的个体去了解他们、关怀他们、服务他们。行政人员不要把学生看作管理对象,而应该是他们的助手和朋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05104-721108.html

上一篇:C语言的动态全局数组
下一篇:C语言程序代码优化
收藏 IP: 155.143.49.*| 热度|

29 曹聪 武夷山 韩枫 罗帆 陈飞 唐常杰 王守业 刘全慧 俞云伟 梅志平 马建敏 仲银鹏 王府民 孙瑜隆 曹裕波 魏东平 张鹏举 李学宽 李汝资 李宇斌 刘晓峰 许培扬 郑良烁 zhouguanghui biofans qqlisten physicism ytcy qinchuanniu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