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
热度 3 单治超 2023-7-28 19:55
以下句子均节选自陈嘉映教授的《哲学科学常识》。我重新编排了段落和顺序。 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求理解。哪怕我的理解是错的,我也要理解。哪怕是一种粗浅的、错误的或者我们叫它迷信的东西,总比没有理解要好。哪怕这种理解没有实用价值。 常识是对寻常事实的认定。我们无需 ...
188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追求自由的李贽
热度 1 单治超 2023-7-3 11:14
李贽( 1527-1602 ),号卓吾,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巨人,一位具有强烈反思精神的先知先觉者,中国近代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先驱。在我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中,李贽以个性鲜明而独树一帜。他一方面具有强大的理性思维,另一方面又具有炽热的个人情感;他一方面具有心 ...
个人分类: 历史|21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思想者
热度 2 单治超 2023-4-17 09:54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思想者的概念。在此我对思想者下个定义:思想者是指希望自己的思想体系比较正确,比较深刻的人类群体。现实中很多人只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而不是非常在意思想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他们当然也就不属于思想者的范畴。 思想者希望自己的思想体系 ...
1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追求真理
热度 4 单治超 2023-4-4 13:58
我国知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在其著作《走出唯一真理观》中写道: “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不是我说的,二十世纪好多哲学家这么说,比如海德格尔,他晚年有篇文章就叫做《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 “我个人理解,哲学 ...
6286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4
站在巨人的肩上
热度 4 单治超 2023-2-21 09:02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笛卡尔)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传统上对这句话的解读主要侧重这两个方面: 牛顿很谦虚; 学习杰出人物(巨人)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我准备再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1.历史上 ...
个人分类: 生活|4061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4
异端李贽(3)
单治超 2015-10-16 14:12
李贽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为《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四书评》《史纲评要》《老子解》《庄子解》等。见《李贽全集注》 http://item.jd.com/10184401.html 其著作覆盖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史学创作,史学评论,哲学评论各领域,不愧为一代宗师。 李贽成为大思想家有以下几个因素: ...
个人分类: 历史|36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大朝阳两千年演义
单治超 2015-10-15 10:40
《大朝阳两千年演义》 龙城大地不平常,红山文化牛河梁。 北征乌桓到白狼, 三燕慕容大名扬。 北魏冯后大改革,禄山思明反大唐。 晋主重贵囚建州,凤奎称帝反朝阳。 尹湛纳希写元史,抗联尚志打东洋。 热河代表陈镜湖,乌兰青马配双枪。 当代木兰郭俊卿,乌云木格 ...
个人分类: 历史|31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异端李贽(2)
热度 1 单治超 2015-10-14 16:47
异端李贽( 2 ) 中国人自古到今都面临一个矛盾,那就是书本上写的和现实差距太大。古代读书人都学儒家思想,但是他们也知道现实的残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把书本当成考试的工具,考上了,当了官,就无恶不作,贪污受贿拉帮结派。他们中的少数如范仲淹,文天祥,则用一生践行儒家理想,左右碰壁但矢志不渝 ...
个人分类: 历史|3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异端李贽(1)
热度 2 单治超 2015-10-12 19:45
异端李贽( 1 ) 16 世纪到 18 世纪是人类文明发生本质性改变的三个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陆续完成。在北美,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大批殖民者探索独立的管理方式。他们反抗暴权,呼唤自由。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宪法的制定,人权法案的制定,华盛顿主动从总统 ...
个人分类: 历史|3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论朝阳市市名应该修改
热度 2 单治超 2015-3-4 21:14
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汉语言也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美国的地名有很多是什么New something,因为它曾是殖民地啊;还有的就是人名,因为重要历史人物能代表年轻的美国文化。我们中国的地名却很少是这样的。我们的首都北京,就是北面的京城,与南京相对 ...
个人分类: 生活|54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