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en9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ren909

博文

记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处来上海交大开展博士培养调研座谈会有感 精选

已有 9606 次阅读 2016-7-22 11: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部, 上海交大, 博士研究生, 座谈会

记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处来上海交大开展博士培养调研座谈会有感


0 小引

      暑假待在学校里面修改小论文,工作效率并不高,最近上海的人们真是有种“行走中的五花肉”的感觉。前天学院通知教育部研究生司培养处来交大调研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座谈会。学院教务办的老师问我有空没,反正工作效率不高,去参加一下倾听和反馈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问题,也没有坏处。

1 问题

      这次培养处来交大调研,属于小范围的调研座谈,分两场座谈会,前一场是十个博士生导师,后一场是十个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博士生,最后还有一个调查问卷。由于他们没让我参加第一个,我就去了第二个,O(∩_∩)O哈哈~。调研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博士的入学方式?对直博和硕博连读学制的看法?

(2)博士资助的方式和额度?导师资助的力度多大?

(3)所在学校是否有博士分流机制?对其的看法?

(4)是否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了多少哪些类型的项目?

(5)在读期间是否愿意出国交流、访学?学校和导师提供了哪些帮助?

(6)对博士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 我的回答

(1)我是2013年春季通过申请制来交大读博的,自己感觉这种更接近西方教育的入学方式,可以通过降低入学考试复习这一阶段的时间成本。只要本科和硕士期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充分的科研能力培训,应该是可以更直接地进入到科研中来。对直博和硕博连读的看法:我当年是抱着先读硕看看有没有科研兴趣再读博的想法,选择本科保研。后来,感觉这种方法也没错,万一直博中间对学术失去兴趣,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连硕士没的拿。但是,对于很早确立科研兴趣并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而言,直博会少一两年时间的成本,毕竟现在各种评比都有年龄限制。

(2)这部分我只能说交大对博士的资助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是四年博士学制,但是生活上还是相对比较轻松一点。

(3)我们学院好像是有分流机制,貌似是后10%吧。我在座谈会的时候,坚决抵制了这种机制,因为学术应该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培养单位引入淘汰机制,无形中会让博导和博士都感到恐慌,落在最后多难看多难熬,这样会让博士选择课题的时候偏向短平快的科研,而这是对我们国家长远发展没有好处的。而且,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课题深度,不同的产出周期,都拿在一起比较是很荒谬的。

(4)博士阶段主要参与的还是导师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还有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点我导师还是很开明的,不阻碍我自己的想法。

(5)之前跟导师探讨过出国联培的问题,后来我们达成一致意见。避免出现两边课题出现的差异性而带来的都做不深的问题,我决定还是先在国内把博士课题系统完成,然后出国做博士后。否则刚到了可以出成果的时候,又去国外要进入新课题。另一方面,如果国外导师不管你,你继续做自己的课题,那好像出去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6)博士的压力是很大的,来源于课题进展中的困难,生活中诸如成家买房生子的困难,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课题进展不顺,经济又缺少来源的时候,人的心理有时候是会发生变化的。博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辅导,我感觉在中国大学做的还不够,应该多一些这方面的辅导和干预。另外,我认为博士是最适合创业的群体,而不是本科生。本科生创业的起点较低,而且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仅仅能解决就业的压力而已。但是,博士具有一个方向上的知识优势,如果能给予一些创业课程或者金融课程的辅导,也许博士的奋斗目标就不仅仅是眼前的几页纸啦。当有真实目标的时候,人的奋斗精神是不可估量的。

3 后感

     我国的博士生数目全球第二,比第一名的美国相差并不多。但是,如何让一个最具希望的知识群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确实是高校和教育部乃至整个国家的重大课题。我只是一个个体,我要想生存,就得按照现有的体制和标准去努力,争取达到各种要求来提升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水平。但是,我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是十几万中国博士大军中的一员,我面临的问题他们都有,我没有面临的问题他们也有。如果就拿一个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科专业,或者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甚至同一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深度课题,那对于想深入做研究的人来说,只是在消磨他的斗志和科研兴趣,因为人总要生活。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量体裁衣的制度是可以研究出来的,如果管理部门都是想拿出一个通用的标准,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庆幸自己读博是幸运的,在读博期间能遇到一个好导师;同时,我也庆幸自己读博期间找到了一位好姑娘,默默地支持着我的科研工作。最后,我衷心祝愿所有的博士们,敞开心怀,迈开脚步,潜心科研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享受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即使有一天科研前行艰难之时,看看身边还有那么多一直爱着自己的人们。其实,幸福就在身边!Good luck!


                                                                                                                           

                                                                                                                       杨伟东 于交大木兰船建大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634-992175.html

上一篇:Notes:听Advanced Materials主编和Small主编讲座有感
收藏 IP: 183.195.251.*| 热度|

14 赵星 黄永义 施树明 褚昭明 王永安 万润兰 唐小卿 韦玉程 王兴民 蒋永华 xlianggg icecreamer zjzhaokeqin xdlwd0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1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