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7 16:01 法制晚报(记者李洪鹏)
近期,南方地区遭遇多轮强降雨,过多的降水在低洼地区引起内涝,在山区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暴雨洪涝灾害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全球气候异常因素。
专家提出,一项灾害的原因可以以后慢慢继续考证,而灾害的应对工作刻不容缓,防灾和应对水平关系着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大小。一方面,抗涝设施的建设仍有待加强,抗涝设施应该能够经得起“满负荷压力测试”。另一方面,要提升民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健全洪涝灾害下的社会动员机制,以减少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抗涝设施标准合格吗?
不少地区仍未达到最高设防标准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近段时间我国为何洪灾多发?
陈安:暴雨洪涝灾害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全球气候异常因素,不同的气象方面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往往很难被证实哪个就是对的。有一些气象专家将今年南方的持续降雨归因于厄尔尼诺。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2016年5月结束,但厄尔尼诺本身的强度与其影响力并不同步,由于大气环流对海洋变化响应的滞后性,夏季仍将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持续影响。在这种滞后的影响下,它还会对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继续产生一段时间的影响,导致某些区域的降水量仍然很多,使其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很多。
法晚:洪灾频发,是否意味着防灾抗灾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陈安:一项灾害的原因可以以后慢慢继续考证,而灾害的应对工作刻不容缓,防灾和应对水平关系着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大小。防灾抗灾设施的建设,是有一定的设防等级,当自然灾害的等级超过最高设防标准时,人类的力量很难完全将这样的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完全化解。所以,客观地说,我们不能将洪涝灾害发生后所有无法应对的情况都归结于抗灾防灾水平不行。然而,在这次洪涝灾害发生的地区中,不少地区的抗涝设施并未达到最高的设防标准。也就是说,在抗涝设施的建设方面仍然有待加强。
法晚:抗涝设施应该建设到什么标准才是合理的?
陈安:我们认为,抗涝设施应该能够经得起“满负荷压力测试”。城市系统满负荷运行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一个城市的某种基础设施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全部处于工作时的状态。生活、工业排水的排水量有限,不会成为满负荷运行的极限点,排水的极限在于雨水的排放级别。城市抗涝设施的满负荷运行就是指遇到特殊强降水时的运行能力。
如何看待个人自救能力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多被动等待政府救援
法晚:遇暴雨必有内涝的现象跟城市设计关系有多大?
陈安:根据中国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为3-5年,特别重要地区为10年。而在实际建设中大部分的城市普遍采取标准的下限。
法晚:该怎么解决城市排水管网设计的问题?
陈安:提高城市的抗涝能力,是这几年很多专家一直呼吁的问题,每次某地发生洪涝灾害之后,都会有专家提出提高城市抗洪能力的倡议,也会有很多民众希望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但这些年的实施进度却不快。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当灾害给人们深刻教训的时候,才会真正被社会重视起来。
法晚:面对自然灾害,如何减少对人员生命安全的危害?
迟菲:有时候即使防涝等级再高,如果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还是会引发一些对生命安全的危害。因此,在洪涝灾害发生时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特别重要,良好的自救互救能力可以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我国,遇到灾害时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提高。很多民众并没有完备的洪涝灾害自救知识,很多民众只是被动地等着政府救援,而缺乏自救意识。
法晚:请举例说明哪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迟菲:例如,很少有民众知道当门外的水漫过多少高度时,由于门内外的压力差,人们将无法向外打开门逃生;甚至有些驾驶员不知道路面上的水淹没过车轮多少高度时汽车会熄火。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里不会常备用于灾害逃生保命的应急包。还有些民众在洪涝灾害时选择站在一些容易被洪水冲垮的危险建筑物上,这样更增强了危险系数。这样的自救知识的缺失,会增大人们在洪涝灾害时逃生的危险概率。
救灾涉及哪些政府部门?
还包含道路指挥、设施修复、组织疏散等
法晚:面对洪涝灾害,哪些政府部门应介入应急救援?
迟菲: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不一样的是,地震灾害是一个短时间内发生的过程,而洪涝灾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此次南方洪涝灾害不少地区交通、电力、通讯等中断,大量人员被转移。因此,洪涝灾害应对不仅仅是抗洪和救人的事情,还包含了道路指挥、设施修复、组织疏散、安排救援物资、稳定民心等方方面面的事情。
法晚:民间力量是否应参与抗洪救灾?
迟菲:在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受灾的面积和受灾的人很多,很多应急事情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调动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洪涝灾害下的社会动员机制也需要健全,让民众也参与到部分灾害应对工作中。在我国,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长期被政府部门包揽,因此民众往往会认为救灾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不仅导致很多民众灾害时的自救意识差,还导致民众在应对灾害方面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这些不利于灾害的应对工作。希望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通过这次洪涝灾害,吸取经验教训,让洪涝灾害的预防能力和应对能力都得到加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