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究生一年半有余了,跟自己的同学在一起,不断的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似乎在思维中缺少点什么?
直到最近,在读书的过程中,才逐渐意识到,我们缺少一种叫做“科学方法论”的东西。
的确,我们的培养体系里没有《逻辑学》课程,因此我们写出的东西总是存在漏洞,缺乏论证的严密性与论据的合理性。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数学课程实现部分弥补,但是又有很多人害怕数学。因此我们其中的大部分同学一般都有经过两年左右的摸索与徘徊期才能有文章被核心期刊接收。有的时候,我们的导师也缺少这种训练,因此更难以指导我们学生。即使有的老师有这种训练,自己也很难表达得清楚。
记得在北京上课期间,夏季小学期选了北京大学徐建华老师在国科大开设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她课程的安排,讲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分析框架,如何论证,如何展开,怎么设计结构,整个逻辑都很严密,授课也非常精彩。她自己也不无得意的说她是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科班出身的学者。
而我们国科大的老师授课时很少有这种在课程中涉及方法论的。当然我们可以自己修习,但挺困难。
而且马上我们又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要毕业。条件是硕士毕业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博士要至少发表一篇SCI,还有老师的科研项目要做。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学,这过程确实是比较艰难的。如果不功利一点还好。也难怪很多人直到博士毕业以后才弥补自己哲学、逻辑学、方法论的不足,因为没有压力了,一切释然了,可以安静地读书了。
当然我现实是小硕,对此无所谓。既然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就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吧,我想为时还不算晚吧!毕竟科研生涯才刚刚开始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