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前高中同学为便于同学间交流,建了个微信群。聊天时,话题中心往往转移到红包上,时间长了,也就没啥意思了。为做到拉呱有益,班长提议每天围绕一个话题,确定一人主讲,其他人积极参与讨论,活跃群里气氛,增进同学间的了解。班长给我指定的话题是转基因,虽然比较敏感,但由于是同学间讨论,我也没顾忌那么多,事先做了些功课。结果今晚在微信上一发出来,反对声音还不少,确实起到了加强了解的作用。现将做的功课整理如下,主要内容大部分来自科学网上的博文,恕不一一列举,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1.什么是基因?
在细胞中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许多染色体,负责生命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一般只有一个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分子结合一些蛋白质分子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单个核苷酸由一个5碳糖连接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单个核苷酸再以糖-磷酸-糖的共价键形式连接形成DNA单链。DNA分子就是由两条核苷酸单链以互补配对原则所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的分子化合物。
什么是互补配对呢?一个一个的核苷酸5'端对应3'端,彼此用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多聚脱氧核苷酸长链,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靠在一起组成一个双链DNA分子。在每个核苷酸的糖分子上附着一个碱基,碱基共有4种: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由于受氢键键数的限制,两条长链间的碱基只能是A-T以双键形式连接,C-G以三键形式连接,形成互补配对的碱基对。由于组成碱基对的两个碱基的分布不在一个平面上,氢键使碱基对沿长轴旋转一定角度,使碱基的形状像螺旋桨叶片的样子,整个DNA分子便形成了双螺旋缠绕状。糖-磷酸-糖形成的主链在螺旋外侧,配对碱基在螺旋内侧,螺宽为2nm。碱基对之间的距离是0.34nm,10个碱基对转一周,故旋转一周(螺距)是3.4nm。这是β-DNA的结构,在生物体内自然生成的DNA几乎都是以β-DNA结构存在。
DNA分子的这些不同碱基序列,其中一些片段可以通过中心法则转录成信使RNA(mRNA),mRNA经过编辑、剪切后成为成熟mRNA,在核糖体处翻译成多肽,多肽经过折叠、修饰成为成熟蛋白质,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控制生物体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活动及性状,这些DNA片段就是基因。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2.什么是转基因?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通过人为方法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并使之表达、表现出来。
转基因包括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两方面。转基因产品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转基因能源、转基因材料。
平常大家关心、与大家密切相关的就是转基因食品。
3.转基因技术有哪些?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转基因的基本原理非常相似,但转基因方法各不相同。
微生物比较容易实现转基因操作,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氯化钙(化学转化法)和电转化法。动物转基因技术常用的有核显微注射法、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核移植转基因法和逆转录病毒法。植物转基因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最常用的是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可诱导植物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农杆菌的细胞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质粒,分别为Ti质粒或Ri质粒。当农杆菌侵染植物的伤口时,这种质粒可以把其中的一段包含多个基因的DNA转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我们称之为“T-DNA”,即转移(Transfer)DNA的缩写。这些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就诱导植物产生了冠瘿瘤或发状根。利用这个特性,科学家对农杆菌及其所含的Ti质粒或Ri质粒进行改造,去除了T-DNA中的致瘤基因,而将有用的外源基因插入,使其不能对植物产生有害的症状,而仅仅能将人们所希望的基因转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后来科学家发现双子叶植物中存在着一种叫做乙酰丁香酮的物质,可以诱导T-DNA的转移,而这种物质不存在于单子叶植物,于是在转化一些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玉米等)时加入乙酰丁香酮,就能转化成功了。
4.目前转入作物的主要是哪些基因?
抗虫的基因:cry1Ab、cry1Ac基因抗鳞翅目昆虫,cry3A基因抗鞘翅目昆虫等。
耐除草剂的基因:CP4 epsps基因抗草甘膦类除草剂,bar基因、pat基因抗草丁膦类除草剂。
抗病的基因:主要是一些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也有一些是复制酶基因等。如转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外壳蛋白(CP)基因抗环斑病的番木瓜,转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基因抗花叶病的番茄。
耐贮存的番茄和增加鲜花保质期的基因:删减过的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编码基因,导入植物后能抑制本身的ACC合酶活性,减少了乙烯生成,延长了保质期和鲜花寿命。
抗逆性状基因:抗旱的冷激蛋白基因,耐盐碱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等。
目前转基因农作物大多是转可表达Bt蛋白的cry系列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类除草剂的epsps基因。
5.目前微生物转基因产品有哪些?
自1982年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在美国开发成功后,迄今已有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抗菌肽、生长素等50种重组DNA药物上市,有20多种基因工程疫苗进入临床应用。美国1990年批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生产的凝乳酶应用于干酪生产,目前有许多来源于转基因微生物的食品酶制剂,如a-淀粉酶、木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纤维素酶、三酰基甘油脂肪酶、磷脂酶A、B、D等近70种,其中应用于食品行业的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酶就有48种。
6. 目前动物转基因产品有哪些?
动物转基因产品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2009年美国批准了首个转基因动物用于生产ATryn药物,也是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该药品是从转基因山羊的羊奶中提取纯化出来的,用于治疗一种被称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的疾病。
美国FDA于2015年11月16日发布公告,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可以商业销售和食用。转基因三文鱼使用的转植基因元件由大鳞大马哈鱼(王鲑)的生长激素基因的cNDA和美洲绵鳚抗冻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组成。重组的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可让三文鱼在寒冷环境下仍然保持生长,使转基因三文鱼达到上市规格的生长周期从3年左右缩短到18个月。这两个基因元件本身就存在于天然的人类食用的鱼体中,在理论上对人体健康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但是FDA还是按照其规定的食品安全评价条款来评估转基因三文鱼食品安全性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食用转基因三文鱼没有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在食品安全性和营养成分上,转基因三文鱼与非转基因三文鱼实质等同。
为防范转基因三文鱼与自然环境中的其他鱼种有可能发生的杂交,申请者主要采取两项措施: 一是在封闭环境中饲养转基因三文鱼,不让转基因鱼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去; 二是科学家培育出不孕不育的三倍体转基因三文鱼,即使逃逸出去,也不可能通过有性杂交把转植基因释放给自然界的野生鱼种。
需要说明一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是全球第一个成功获得转基因鱼的,相关研发曾长时间居于世界同类研发的前沿,而且早已成功地把鲢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到鲤鱼中了,只是没有商业化生产。
7. 目前植物转基因产品有哪些?
目前植物转基因产品除了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等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加工品外,还有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鸡新城疫病毒疫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用玉米表达的抗生物素和牛胰蛋白酶,用水稻表达人溶菌酶和乳铁蛋等药物。
8.目前转基因作物种植是什么情况?
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3 亿公顷,美国种植面积6950万公顷,位居首席;次席巴西3660 万公顷;第三名阿根廷2390万公顷;第四名加拿大1160万公顷;第五名印度1080万公顷;中国以400万公顷位居第六名。
2012年28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20个为发展中国家,8个为发达国家。5个欧盟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2012年种植 12.9071 万公顷转基因 Bt玉米,比2011年增长13%。其中西班牙种植面积占欧盟总种植面积的90%,即11.6307万公顷。
9.目前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和进口是什么情况?
目前我国自己种植的转基因植物有棉花、番木瓜、杨树、矮牵牛,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基因棉花,我国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2/3。我国自己种植、批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农产品食品只有番木瓜一个品种,传言的小西红柿、彩椒等都不是。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籽用来榨油,转基因玉米则用来加工动物饲料。2015年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8000万吨。
目前国内市场上能买到的转基因食品只有3种:豆油、菜籽油和番木瓜。花生油、葵花籽油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10.我国为什么要进口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
一是国内有缺口,二是价格比国内便宜,三是质量高。
11.国际上怎样看待转基因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FDA等权威机构都表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并没说要几代人之后才能确定安全。原因就在于,原理上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延伸,在健康、环保等问题上转基因作物并不比传统作物有更高的风险。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广泛遵循实质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和个案分析(Case-by-case)原则。因为培育转基因作物时,我们对转移过去的基因是确定的,能从成分上知道它与传统作物是否有本质区别,具体成分不同在哪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权威监管机构和科学家们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并不比传统食品有更多风险,甚至比传统食品更安全。通俗地解释这种评价原则就是:如果知道羊肉是安全的,馍也是安全的,那就不应害怕羊肉泡馍,不需再等几代人才敢吃羊肉泡馍。
12.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安全能保证吗?
转基因食品推到市场之前都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这套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食品而言更加严谨甚至苛刻。其中包括的对人体长期健康效应的评价,在试验过程中采取的是超常量试验,即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之所以采用超常量试验,就是考虑到了长期效应,科研上的模型相当于长期效应试验。现行的化学食品、药品多是用这套系统进行验证的。
13.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抗草甘膦?
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例。其转入的基因是来自于土壤农杆菌CP4株系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EPSPS催化莽草酸-3-磷酸与磷酸烯醇丙酮酸合成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后者在分支酶催化下合成分支酸,成为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生物合成的前体。草甘膦是一种广谱、低残留和非选择性除草剂,对世界上现有78种恶性杂草中的76种有效。从结构上来看,它属于甘氨酸衍生物,同时也是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的类似物,可干扰植物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合成。植物通过莽草酸途径合成芳香族氨基酸,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EPSP)合酶是催化莽草酸-3-磷酸与PEP合成EPSP的第一个关键酶。草甘膦比PEP结合EPSP合酶更紧密,其解离速率比PEP慢2300倍。因此,草甘膦可作为EPSP合酶的竞争性抑制剂阻断芳香族氨基酸合成,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因芳香族氨基酸短缺而终止,并阻断酚类化合物(木质素、生物碱和黄酮)和吲哚类化合物(生长素)的芳香族前体供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普通农作物仅有微量EPSPS酶蛋白,草甘膦可很容易竞争性抑制其芳香族氨基酸合成,但转基因农作物中有大量EPSPS酶蛋白,草甘膦不能完全抑制其芳香族氨基酸合成。于是,当使用一定剂量的草甘膦时,杂草被杀死,转基因农作物仍存活。
14.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表达的EPSPS有毒吗?
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研发者以及世界各国的多家独立机构进行了大量、长期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和致敏性评价等。试验证明,新引入的蛋白没有增加毒性风险,食用转基因大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
这种蛋白基因是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限制酶,普遍存在于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中,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将该蛋白与数据库中已知毒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没有序列同源性。美国、日本和韩国学者还分别采用模拟胃肠液对该蛋白进行消化试验,结果显示,在模拟胃液或肠液中,蛋白数秒内完全降解。对该蛋白的小鼠试验表明,当灌胃量达到572mg/kg体重,蛋白没有对小鼠产生不良反应。可以认为,该蛋白对动物的毒性风险很小。
此外,美国、日本、中国等国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进行了动物亚慢性毒性和传代生殖能力等多项检测均未发现有毒性。
15.转基因食用油里有没有转基因成分?
所有的食用油都要经过一个精炼去除杂质的程序,其中一个精炼程序就是用水来萃取所有的水溶性杂质,转基因所产生的Bt蛋白(对玉米油和菜籽油-conola)以及大豆里的转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蛋白,是水溶性的,都被水带走了,在油相里是没有转基因的Bt蛋白和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蛋白,用PCR扩增技术也基本检测不出Bt基因和和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及其片段碎片。
16.大豆油里的草甘膦残留严重吗?
草甘膦是通过茎叶吸收后传导到植物各部位的,可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等40多科的植物。草甘膦入土后很快与铁、铝等金属离子结合而失去活性,对土壤中潜藏的种子和土壤微生物无不良影响。草甘膦的铵盐形式是水溶性的,在大豆油精制提炼过程中,草甘膦被水相萃取溶解带走,在大豆油里基本上是检测不出草甘膦残留的。中国食品经济网2014年5月12日有一篇题为 “进口转基因大豆制品中检测出农药残留物”的报道说“对转基因大豆油送样进行农残分析,结果转基因大豆油中草甘膦确实未检出”。该报道还说“大豆中检测出的草甘膦和其衍生物氨甲基膦酸含量均在5mg/kg以下”,大大低于美国、欧盟、以及Codex制定的草甘膦在大豆中最高残留量20mg/kg的标准。
17.转基因大豆能吃吗?
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对照大豆的营养成分具有实质等同性,且能够被正常消化利用。美国、欧盟、加拿大连续多年多地点对多种遗传背景的抗草甘膦大豆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抗草甘膦大豆与其亲本大豆在主要营养成分(水分、灰分、蛋白、脂肪、纤维、碳水化合物)和抗营养因子(凝集素、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方面含量相当,并且都在参考文献提供的自然变异范围内。1992年美国还对6个地点收获的大豆进行了加工产品如烤豆粕、脱脂豆粕、蛋白提取物、蛋白浓缩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加工性能和营养成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用加工和未加工的抗草甘膦大豆和非转基因对照大豆喂养大鼠、奶牛、肉鸡、鲶鱼、鹌鹑后,分别检测生长指标、饲料转化率、肌肉和脂肪组成(鸡)、牛奶产量和牛奶成分、瘤胃发酵和氮消化率(牛)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对动物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
18.种植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会导致杂草蔓延吗?
早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应用之前,就已有杂草对草甘膦产生抗药性的报道。由于存在生殖隔离,草甘膦抗性杂草无法与现有的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杂交,因此,并无证据表明草甘膦抗性杂草的产生与种植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有直接关系。如同其他生物一样,若杂草长期、大量接触某一除草剂,的确会对该除草剂产生抗性,这是常见的生物现象。
19.Bt蛋白为什么能杀死害虫?
我们常说的Bt蛋白指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产生的杀虫活性成分。Bt菌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有两类,分别为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ICP)和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VIP)。其中,杀虫晶体蛋白ICP由于其对于靶标害虫特异性强,对人畜安全等优点,现已成为世界上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抗虫基因。ICP本身并不具备毒性,生物实验也验证了其对高等动物无害。当ICP被目标昆虫取食后,作为蛋白前体(约130kD)首先经昆虫食道进入碱性中肠而被溶解,并由肠内蛋白酶降解成60~70kD的活化毒蛋白。毒蛋白以其C端结构域与中肠刷状缘膜上受体结合,N端则通过构型改变插入中肠上皮细胞膜内,从而在肠膜上经寡聚化形成孔洞,并打开阳离子选择性通道,最终阳离子流入细胞而导致细胞渗透裂解,最终导致昆虫停止取食而死亡。
20.为什么要研制转Bt蛋白抗虫基因作物?
早在1920年代后期,从苏云金杆菌的芽孢中提取的Bt蛋白就被用作杀虫剂。Bt蛋白可杀死150多种昆虫,许多重要的农业害虫都对它敏感。1961年,Bt蛋白首次在美国注册为生物农药,迄今美国已有180余种Bt农药注册。据测定,分离后的伴孢晶体在叶片上的有效性只能维持几天时间,芽孢制剂的有效期在叶片上可达40余天,在土壤中则长达两年。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施用方法都无法使Bt农药穿透植物密实的外表面,因而喷洒Bt农药对于某些汲汁昆虫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科学家才将产生Bt蛋白的基因转入作物中,让其自己产生Bt蛋白来杀灭害虫。
21.Bt蛋白有毒吗?
Bt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非常清楚,它既没有催化活性,也不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对人和其他高等动物来说,肠道是酸性环境,pH约为1.8的胃酸15秒就可以分解Bt蛋白,肠道细胞也没有相关结合受体,Bt蛋白不过是像鸡蛋清那样能够提供氨基酸营养的一种普通蛋白质。
美国EPA(环保局)2013年年初发文公告(EPA-HQ-OPP-2013-0704),Bt蛋白没有残留量的上限指标,在食品和饲料中,已经不再需要做残留量分析。意思就是说“毒蛋白”Bt,不仅不是低毒农药,而且不是农药了。而FDA已经把转Bt基因的作物视作与原来作为食品的非转基因作物等同,所以现在在美国,Bt蛋白实际上就是一种蛋白类的食品或饲料,在饮用水中也不测定Bt蛋白的含量了。
22.美国人自己吃不吃转基因食品?
目前美国人食用的许多食品都是来自转基因作物,其中大豆油有95%是转基因的,玉米有90%是转基因的。由于美国绝大多数州并不强制进行转基因食品标识,所以大部分美国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吃转基因食品。大部分在美国市场上出现的加工类的食品或多或少地已经包含了转基因的成分,产品包括食用油大豆类制品,还有阿巴斯甜、麦芽糊精、维生素C、调味品和大量的甜味剂。
23.美国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为什么设置庇护所?
转Bt基因的玉米能杀死鳞翅目和鞘翅目的害虫,但也存在少量存活下来的害虫, 经过几代繁殖后,就可能产生抗Bt蛋白的抗性害虫。为了解决害虫产生抗药性这个问题,美国环保局制定了一个必须种植10%非转基因玉米的法规,称之为庇护所(Refuge)法规。关于非转基因玉米避护所的要求,后来修订为根据产品不同有5%、10%、20%非转基因玉米的规定,并非都是10%,也可以种植非抗虫转基因玉米(如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并非一定要种植非转基因玉米。
24.美国的玉米食品是用10%的非转基因玉米生产的吗?
美国玉米种植庇护所法规要求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混栽,美国这10%的非转基因玉米与90%的转基因玉米一起收获后,混在一起,送到各个不同加工点,混杂在一起加工成食品或饲料。可以说美国的所有玉米食品都至少含有90%的转基因玉米成分,这些食品包括玉米淀粉、玉米糖浆、玉米饮料、各种玉米谷片、饮用玉米酒类、食用玉米油等等。那些说美国的玉米食品是用10%的非转基因玉米生产的,是没有根据的。美国EPA测定了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玉米食品中的Bt成分,除玉米油外,结果是都有Bt蛋白。
25.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美?
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会改变天然食品原有的口感,以为转进牛肉的基因就有牛肉味,而且变成牛肉那样的肉红色,其实不然。从现有的转基因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来看,要么是功能蛋白,要么是催化酶类,它们本身都没有任何口感,也没有什么颜色,吃转基因米饭跟吃普通米饭味道一样。尽管蛋白质分解产物中的谷氨酸是增味剂,但因为口腔并不能降解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因此转基因食品中增加的少量蛋白并不会像添加味精(谷氨酸钠)那样增加鲜味。当然,某些催化酶的产物可能会影响食品色泽,比如“黄金大米”因有胡萝卜素而呈金黄色,可能也会影响米饭的口味。
26.什么是“黄金大米”?
在水稻胚乳细胞中,虽然含有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最初前体,但缺少将该前体转化为β-胡萝卜素的酶系。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Potrykus和德国弗莱堡大学的Beyer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00年宣布,他们成功地培育出胚乳含有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水稻,在水稻中重建了β-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这种水稻的谷粒因呈金黄色而被称为“黄金水稻”,其生产的大米就是“黄金大米”。他们在黄金水稻培育中分两次导入了3个外源基因:黄水仙的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基因、欧文氏杆菌的ξ-胡萝卜素去饱和酶基因和黄水仙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第一次导入采用谷蛋白启动子-psy-胭脂碱合酶终止子-35S p-胡萝卜素转位肽- ctrI- nos 3’ 的pZPsC载体,第二次导入采用35S 3’-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IV基因-35S p-35S 3’-lcy-Gtl p的pZLcyH载体。第一代转基因水稻种子均呈金黄色,表明有类胡萝卜素合成,但其中只有部分种子含有β-胡萝卜素,其他种子则含有各种类型的类胡萝卜素。在第二代黄金水稻混合分离群体中,β-胡萝卜素的平均含量为1.6μg/g胚乳,而纯合子谷粒所含β-胡萝卜素则至少有2μg/g胚乳。若每天进食300g大米,就相当于摄入100μg视黄醇。
27.“黄金大米”事件是怎么回事?
2012年12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网站对“黄金大米”一事进行情况通报。通报称,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于2008年6月2日随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米饭。“黄金大米”米饭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于2008年5月29日携带入境,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对三名当事人进行了处分。这个事件当事人违规违法并违反了试用人员的知情权,并不说明“黄金大米”有毒有害。
28.那些质疑转基因安全的事件怎么回事?
因为这部分内容科学网上相关博文不少,所以在此略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