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两份不同的高被引科学家榜单背后有何玄机?

已有 16982 次阅读 2016-2-10 22: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学, 科学家, 诺贝尔奖, 科研人员, 大学排名

近日,汤森路透和爱思维尔公司分别发布了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论文被引次数是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高被引”,意味着该科学家在其所研究的学科内具有世界级影响力。本文从期遴选定位与思路、数据库与标准、榜单学科分类三方面来分析其不同。

一、服务于“引文桂冠奖”评选VS服务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1.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与 “高被引科学家”

为了凸显那些正在推动前沿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其所属机构和国家,支持科研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研创新,向为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的科研人员们致敬,汤森路透每年都会根据来自其权威的引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诺贝尔奖颁发的学科领域(即: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科研人员。这些高影响力的科研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同时也被预测为最有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截止到2015年汤森路透已成功预测了39位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被学术界视为预测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汤森路透在“引文桂冠奖”的基础上,每年发布《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今年发布了2015年近3000多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简称HCR),中国(含港澳台)135名学者入选, 其中107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科研人员。这些入选榜单的科学家们正影响着各自的科研领域,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优秀的科研精英。

2.爱思维尔与最好大学网合作的“中国高被引学者”

随着中国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高,表彰引领学术进步的杰出学者显得尤为重要。爱思唯尔与最好大学网共同合作,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爱思唯尔作为合作方,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2016年1月底发布最新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根据去年的结果进行了复查和更新,将1744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

二、文献计量的国际范式VS文献计量的本土范式

1.基础数据的底层数据库不同

汤森路透的“高被引科学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这一高质量的权威数据库。又因为引文分析不能直接做跨学科、跨年代的对比,所以结合ESI高被引论文,即在同领域同年代的高影响力的论文,则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而爱思唯尔作为“中国高被引学者”的合作方,利用其旗下的Scopus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处理能力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Scopus是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提供了海量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数据,使得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可能。

2.遴选方法的标准不同

汤森路透的“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依据是根据各学科中“高被引科学家”人数的确认依据是Dr. Price(科学计量学之父)的Power Law,即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的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同时,选取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进行考察。“中国高被引学者”则采用计算累计被引次数的方法作为遴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的基础手段,即给予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视为重要作者,统计一名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被引次数,其他作者的贡献不予考虑的方法。

三、粗口径学科分类VS细口径学科分类

汤森路透基于其全球领先的Web of Science科研平台和InCites科研绩效分析平台,对2003-2013年间发表的各学科领域的超过12万篇论文进行了评估,从而精选出在21个ESI学科领域内发表了大量的高被引论文的学者。部分学者同时入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更好地对比各学科的学者情况,本文则按照汤森路透发布的学者名单进行人次分析。入选2014年汤森路透的“高被引科学家”的中国(含港澳台)学者共计152人次,2015年则增长到167人次,具体学科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2015年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所在学科人次分布

根据Scopus的学科分类体系,爱思维尔统计了各个学科的作者名称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初始总名额被设定为2000人,按照42个学科的作者名称占比,计算出每个学科的初始名额分配。从学科分来来看,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的学科领域在人文社科和工程学领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接下来,将所有学者划分到其发表论文最多的学科,和其他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按照被引总次数进行排名,在每个学科按照初始名额保留相应的学者人数,在初始名额不足10人的学科,一般保留10位学者。最终选取出1744名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各个学科学者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图2:“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各个学科学者数量分布情况

表1: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所在学科人次分布表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量,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是基础,关键在人才。基于文献计量学手段的定量评价方法由于其客观性和经济高效的特点,就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并逐渐受到重视。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大多数的学科领域(13/21)都涌现出了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15年汤森路透中国(含港澳台)科学家达167人次(2014年152名学者),共计148位学者(2014年135名学者)。在中国(含港澳台)榜单中,学者减少的学科有物理(减8人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减1人次)、植物与动物科学(减1人次)、临床医学(减1人次)和免疫学(减1人次),而药理学与毒理学(减3人次)、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减1人次)均未有学者上榜;学者增加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程学(增7人次),化学(增5人次),数学(增5人次)、材料科学(增4人次),计算机科学(增4人次)、微生物(增3人次)。因此,我们应清楚的看到,各个学科学者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工程、化学、材料和数学等理工学科,而人文社科和医学相关学科依然缺少国际顶尖领军人物。

进一步结合2015年爱思唯尔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进行分析,除通用工程学科外领域的41个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计增长92人次,增长较多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化学(增10人次)、能源(增7人次)、地球和行星科学学科(增7人次),物理学和天文学(增6人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家科研整体实力的逐步提升。

中国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一些学科、一些学者,中国最好和国际认可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随着我国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各学科的国际顶尖领军学者势必成为学科发展的王牌。

(里瑟琦智库咨询顾问Janet分析整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955484.html

上一篇:从“世界能力”到“中国能力”
下一篇:基于维基百科的大学影响力排名
收藏 IP: 58.33.234.*| 热度|

1 张端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