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nion

博文

AT101

已有 2471 次阅读 2016-2-3 10:2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elleck, biotool

 AT101,是醋酸棉酚的R-(-)对映体,与Bcl-2Bcl-xLMcl-1结合,无细胞试验中Ki为0.32 μM,0.48 μM 和 0.18 μM;不抑制BIR3域和BID。Phase 2。


 AT-101抑制一组不同的淋巴组织增生的恶性肿瘤,处理24小时后,IC50 为1.2 μM 到 7.4 μM,处理48小时后,IC50为0.7 μM 到 3.9 μM,处理72小时后,IC50 为0.3 μM 到 1.7 μM。AT-101 (10 μM)作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和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破坏线粒体膜电位(Δψm),这种作用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T-101 (1 μM or 2 μM) 与 Carfilzomib (6 nM or 10 nM) 联用作用于HBL-2 和Granta 细胞系,诱导细胞凋亡。[1]AT-101(20 μM )处理悬浮培养和基质细胞共培养的CLL淋巴细胞24小时,导致72%细胞凋亡,且下调Mcl-1。AT-101作用于表达检测不到抗凋亡水平但具有高水平激活的ERK和AKT蛋白的基质细胞,导致低的或无细胞凋亡。[2]AT-101作用于Jurkat T 和 U937 细胞,诱导凋亡,ED50值分别为1.9 mM 和 2.4 mM, 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T-101(10 μM)与辐射(32 Gy)联合治疗与只使用辐射相比,诱导更多细胞凋亡,且治疗效果超过单剂治疗引起的效果总和。AT-101 激活SAPK/JNK,这种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3] AT-101(10 μM)作用于VCaP细胞,通过激活caspase-9, -3, 和 -7而诱导凋亡。 AT-101 (10 μM) 作用于VCaP 细胞,降低Bcl-2 和 Mcl-1 表达。[4]AT-101 (< 20 μM)也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AT-101 (10 μM)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通过激活 caspases 3, caspases 9 和 PARP而诱导凋亡。AT-101(10 μM)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通过破坏Bax/Bcl-2比值和线粒体膜电位,而促进细胞凋亡。[5]


 AT-101处理 携带RL-DLBCL 移植瘤的SCID米色小鼠,在血浆中仍可检测到AT-101,35 mg/kg组的平均浓度为0.49 μM,200 mg/kg组的平均浓度为0.39 μM。AT-101处理SCID米色小鼠,30分钟后观察血浆浓度峰值,200 mg/kg组的血浆平均浓度几乎比35 mg/kg组高4倍(分别为7.88 μM 和 27.78 μM)。AT-101(25 mg/kg 到 100 mg/kg)口服给药SCID米色小鼠,体重减轻的早期发病相当于使用超过10%进行预处理。AT-101(35 mg/kg,每天口服处理,持续10天)与Cyclophosphamide (Cy)(腹腔)和Rituximab (R)(腹腔)联用,与任何其他处理组相比,具有显著的肿瘤体积控制效果。[1] AT-101(15 mg/kg, 口服处理, 每周5天 )单独处理完好的小鼠,在第2到6周,与未处理组相比,显著降低VCaP肿瘤生长发生情况。AT-101与外科阉割联合处理小鼠,与只阉割处理或只使用AT-101处理组相比,延迟激素非依赖性的VCaP肿瘤生长发病情况。[4]



参考文献

[1] Wang G, et al. J Med Chem. 2006, 49(21), 6139-6142.

[2] Paoluzzi L, et al. Blood, 2008, 111(11), 5350-5358.

[3] Balakrishnan K, et al. Blood, 2009, 113(1), 149-153.

[4] Zerp SF, et al. Radiat Oncol, 2009, 23(4), 47.

[5] Loberg RD, et al. Neoplasia, 2007, 9(12), 1030-1037.

[6] Kline MP, et al. Exp Hematol, 2008, 36(5), 568-57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1593-954207.html

上一篇:BGB324抑制剂的体内与体外研究
下一篇:Obatoclax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近况
收藏 IP: 58.32.2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