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051令西方担忧的苏联核遗产(1997)

已有 2327 次阅读 2016-2-1 05:07 |个人分类:已发译文|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核武器, 核威胁, 核原料

                 令西方担忧的苏联核遗产
                     高金华    编译
   苏联解体后,在其加盟共和国境内遗留了大量的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钚和铀。这些核原料不断被盗,一位军方起诉人说土豆都比核原料看管得好。不少核原料已经或正在被走私到国外,一旦落入邪恶势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个阴冷的下午。一架硕大的C-5“银河号”美国空军运输机降落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一条冰雪覆盖的跑道上,在机场大楼里等候的美国科学家亚历克斯·里迪宽慰地松了一口气。由三十多个美国人组成的一支工程队已经在这里紧张地工作了六个星期,“蓝宝石工程”接近尾声。
   在15英里以外的乌尔巴冶金厂里,一支由14辆卡车组成的护运队整装待发,被小心地安放在卡车上的是 2.3吨能进行核裂变的原料,包括半吨武器级的铀,足以制造20多颗原子弹。哈萨克政府秘密地请求华盛顿帮助它处置苏联军队留下的核原料。
   第二天,1994年11月20日,“银河号”满载升空,经过20小时的飞行返回位于特拉华州的多佛美国空军基地。另外两架装满了设备和核原料的飞机尾随其后。48小时之内,美国能源部派车把这些贵重的货物运到田纳西州橡树岭,它们被贮藏在高度安全的Y-12工厂里。以后再把他们运往别的工厂,转化为商业燃料。
   美国人感到这次抢运是很及时的。乌尔巴工厂的安全状况令蓝宝石工程队心有余悸:武器级的原料被贮藏一个拙劣的库房之内,木门上的锁经常开着,周围的栅栏还有几个窟窿。“看起来它已经有十年没有维修了,”里迪说。还是更糟的情况。这支工程队发现了至少有一个潜在的核国家在这里定货的证据:标有德黑兰(伊朗首都)地址的木板箱子里装着用于加速核反应的原料。
   事后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说,这次空运防止了武器级的原料落入“黑市商人、恐怖主义者和潜在的核国家手里。”
   其实,在苏联巨大的核群岛中,乌尔巴工厂仅仅是一块小礁石。目前在前苏联的地盘上,有上百个类似的场所是缺乏防护、草率管理和破烂不堪的。安全设施不全和管理如此松懈可能使核恐怖主义分子已经获得足够的原料来制造一颗原子弹。
   制造一颗原子弹究竟有大困难?大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你需要原料、几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些技术诀窍以及千儿八百美元。技术诀窍可以通过书店或互联网获得。大多数必需的电子设备和五金器具都可以在较大的电器商店里买到。
   真正的挑战是获得容易爆炸的原料。对于白手起家的制造者来说,要得到一点儿武器级的钚和高浓铀( HEU)也是很困难的和相当昂贵的。但是,制造一枚足以毁灭一座城市的原子弹并不需要很多原料,有3磅的钚或7磅的高浓铀足矣。
   在前苏联,制造原子弹所需原料的物资储备是庞大的,武器级的高浓铀和钚超过1000吨。
   目前,俄罗斯要拆除的核弹头多达25000到40000枚。按每年拆除2000至3000枚的速率,这项任务至少在十年之内难以完成。因而容易流失的核原料的总量将会增加。
   美国情报官员警告说,前苏联的“散落的核武器”为西方安全预示了致命的凶兆。《避免核混乱》一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说。“它正孕育着一场核扩散的大灾难。”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核安全的严重匮乏变得一目了然。辐射探测器、微波感应器、电视监视器等保障核安全的技术设备在西方已经标准化了;而在前苏联境内却常常是落后的或失灵的,甚至是不具备的。
   在俄罗斯西北部离芬兰不远的摩尔多斯克港口附近,有一个保存放射性物质的库区仅由两个男人和一条狗看守着。“他们甚至没有一部电话,”到现场去过的一个采访者回忆说。
   尽管俄国原子能机构矢口否认其帐目不清,但是不少专家们却认为这一机构对它所拥有的原料并没有精确的记载。在乌尔巴工厂,蓝宝石工程队发现实有原料比清单多出4%。这一误差听起来不大,但它却可代能表50余磅的原料──相当于炸毁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用铀量的二分之一。曾任环境顾问的阿历克赛·亚布罗克夫说:“事实上,俄国原子能机构一点也不清楚它有多少原料。”
   前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清单也同样不可靠。乌克兰的哈尔克夫物理学与技术协会声称只有33磅武器级原料,但有报导说国际原子能机构观察员却发现了五倍于此数量的原料。
   随着苏联的解体,核原料工作人员失去了地位、声望和经济保障。在这一行业的工作的人一般月工资在 100美元至 200美元,有时还不能及时开支或不能拿到全部工资。不少人要在业余时间摆摊卖货或当出租车司机才能养家糊口。
   他们懂得核原料是值钱的,而且承认偷取这些东西并不难。“我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用铅衬里(防止射线伤害)的公文包,”一位科学家对美国《读者文摘》记者说。
   对于熟知核工业内情的一些人来说,走私核原料是“挡不住的诱惑”。俄罗斯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弗拉基米尔·奥洛夫指出:“俄国的核窃贼被捕后承认,他们期望走私会使自己成为亿万富翁。”
   1994年在莫斯科附近的波尔多斯克市,卢茨克科学生产协会的化学工程师利奥尼德·斯米尔诺夫在工厂里躲避了20多次安全检查,偷出 3.3磅能用来制造武器的铀粉,把它们藏在住宅的阳台上。当斯米尔诺夫去莫斯科寻找买主时,俄罗斯警察在一个火车站里逮捕了他。
   在俄国摩尔曼斯克附近有一座贮藏核燃料的设施。据美国参议院的一份文件记载,1993年的一天,退休的俄国海军舰长阿历克赛·蒂克霍米罗夫悄悄地溜进一处没有警卫的大门。进院后他看见有一扇门上没有锁,就用一根铁棍把门撬开。他从三个核潜艇燃料箱中取出10磅铀,把它们塞进一个提包,然后沉着地按原路返回。八个月后,当他正要出卖这些铀时(索价 50000美元),警察抓住了他。俄罗斯军方的一位起诉人评论到:“土豆都比海军燃料看管得好。”
   1992年12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警察扣押了3公斤的高浓铀并逮捕了几个俄国人,他们涉嫌通过铁路从俄罗斯走私这些原料。这伙俄罗斯供货人曾经保证40公斤左右的高浓铀可以即刻交付,并且将来可提供1吨的高浓铀。捷克执法当局告诉美国参议院调查人员,在这场交易中,感兴趣的买主包括提供伪造美元的西班牙人和涉嫌用铀换毒品的尼日利亚犯罪分子。
   据哈佛大学格雷厄姆·阿利森教授估计,自柏林墙倒塌以来,从前苏联偷走的核原料要多于美国曼哈顿工程头三年的生产量。
   “有很多人以为俄国人正忙着解决这些问题,”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会负责人威廉·波特说。“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1995年3月在东京地铁释放毒气的事件使12人死亡、5500受伤。据美国参议院调查,在这次事件之前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就企图购买俄罗斯的核弹头和招募炸弹制造专家。这个教派在俄罗斯有 30000名追随者,其中至少有一人在原子弹研制机构工作。
   在俄罗斯高加索地区闹独立的车臣人声言要接收前苏联原子能兵工厂。他们炫耀在莫斯科的一个公园里放置了具有潜在威胁的铯-137,后来俄国的放射线防护机构找到了这些铯。
   伊朗和伊拉克都否认有军事上的核野心。但有证据表明,他们从未放弃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获得核原料和技术的企图。
   一些俄罗斯核工业的老板表示他们准备同潜在的核国家进行合作。有人为外销核原料而铤而走险,1995年1月俄国原子能机构同德黑兰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共同开发一个铀矿并提供一种浓缩铀气体离心机──具备核武器生产能力的一个关键项目。当克里姆林宫从美国方面得知这笔交易后,那份协定才被撕毁。
   自从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摧毁了伊拉克的核武器生产能力以来,萨打姆·侯赛因已经转向了俄罗斯。1995年运往巴格达途中的苏联导弹制导系统被扣压在约旦,联合国观察员在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泮曾经发现过类似的部件。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大多数国家意识到核泄  是一个具有严重后果的全球性问题。但他们缺乏防备手段。蓝宝石工程证明西方可以发一定作用。美国政府声称,要花费15亿美元在前苏联的大多数薄弱场部署安全系统并为可裂变的原料建造一个安全的贮藏设施。
   有些学者指出,西方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鼓励核安全设备--微波屏障、电视监视器、高科技栅栏和探测器的制造商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合作,共同开创新的生产事业。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安德烈西·埃尔纳提议:“让我们帮助俄国人建立生产基地,制造安全设备。”
   ●在美国和欧洲强化出口控制。在海湾战争之前,用于伊拉克核武器工程的大多数设备来自西方。当买者可能已经接近俄国核原料的情况下,出售这种技术设备就更加危险。
   ●加速完成成一笔交易--购买 500吨俄国高浓铀,把它们转化为民用燃料。“这是确保它们不落入邪恶势力手中的一种既便宜又简单的办法,”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说。“而它对俄国人来说不是大方的施舍,对西方人来说却是额外的安全。”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4期第173~184页。
   原载:《世界军事》1997年第12期第21~23页。(编辑:齐含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22151-953767.html

上一篇:048把精神转换为利润--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
下一篇:052航母士兵大洋遇险记(1997)
收藏 IP: 223.73.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