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范围内,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的title是比较有分量的。但大学教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至今国内外都很难有统一的定论。不管怎么样,国内外对大学教授的定位和评价都离不开“教学”、“学术”这些最为基本的元素,这些元素缺少一样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授,因为缺失学术就会沦为“教书匠”,缺失教学就成了研究员。对于大学教授的“教学”,国内外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埃默里大学的语言学教授Mark Bauerlein在《纽约时报》撰文谈到,大学教授授课是要通过“challenge students in class and engage them beyond it”,从而升华达到“an induction of eager minds”的目的,强调大学教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休斯顿大学(Clear Lake分校)的Keith Parsons 教授在《写给新生的信(Message to My Freshman Students)》中写道:“I am your professor, not your teacher. There is a difference……It is no part of my job to make you learn.”在Keith Parsons看来,教授与教师有着巨大的区别,督促大学生学习不是大学教授的工作,大学教授讲课的作用只是“lead you to 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大学教授不应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负责,因为“whether you drink deeply or only gargle is entirely up to you”。大学课堂的重点是对学生未来作为合格公民(citizens)角色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生活哲学观(a meaningful philosophy of life),部分课程是为未来职场的技能做储备,以便于学生将来有机会过上富裕的生活(well off financially)。
依据上述观点,在大学生未走出校园之前,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实际上是不可考察的,真正的考察只能是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自学生走进社会后取得的“平均成就值”,这也是个人一直认为校友会大学排行榜稍微比武书连排行榜更靠谱一点的原因之一。学期结束就来考察大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也是错误定位了大学教授在教学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在《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一文中通过工作后的人群调查表明:在关于大学期间最为受益环节的判断上,所有样本选择“校外实习与社会活动”比例为37%、“同学间的互动交流”为22%、“课外自学”为15.3%,而“教师指导”和“课堂教学”仅仅分别为11.7%和13.6%。显然,大学课堂很重要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只是其组成的一部分,课堂之外的部分甚至更为重要。目前,国内有一种倾向,简单将大学45分钟课堂等同于大学教育,并以teacher(教书匠)的标准来评价大学教师,这显然不是运作高等教育的思维了。国内一些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某些学者的观点实际反映出国内外对大学教授在教育中的定位认识上的差别,国内定位为teacher,国外定位为professor,国内某些大学领导的指挥棒和某些新闻舆论无疑是在努力将大学教师角色往teacher的位置上推而已。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师资的建设是重要保障。准确理解和借鉴英美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对大学教授角色的定位,也有助于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当然,还是如开篇所言:大学教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至今国内外都很难有统一的定论。所以,援引英国一位资深不具名的退休教授的话:“You’ll know a real professor when you see one”。“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返璞归真,这句话阐明了大学教授的全部,即真正的大学教授,实际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