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整理的艺术2 时间是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

已有 2406 次阅读 2015-12-23 15:34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书    名]     整理的艺术2时间是整理出来的
[作    者]     小山龙介
[ ISBN ]      9787510060106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3-07 第1版

摘录:

整理的艺术2 时间整理术.jpeg


   信息和金钱是可以存储的,而时间只会无情地流逝,他就像沙漏一样,只会有减无增我们越是挥霍时间,便越会忘记时间的重要性,越会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如果是赌钱的话,总会有输到身无分文,没法继续赌下去的时候。而把自己毁在时间赌注上的人,却很少能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带着希望获取回报的功利之心去跟人交往,你心里的算盘肯定会被人友桃,然后别人也会提防看你,不跟你亲近。但如果你抱着不奢求回报的赠与精神去行动,最后可能反而会获得丰富的回报。你赠送出去的东西,会变成更大的礼物回到你身边。

如果对未来感到不安和焦虑,或因过去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人就会看轻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现在”。而时间永远只有“现在”。

对于那些可以干很多工作的人,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他们的工作流程,便会发现他们是在高速切换单个任务。他们切换的速度很快,以至于看起来像是在一心多用。把精力集中在缩短不同工作的切换时间上。

如果我们能让讨厌的事情产生快感,那么自然也能积极面对了。比起对的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快乐的事来做。

面对能马上完成的任务,最好是立刻切换工作状态,把这个任务先清理掉。

电通魔鬼十则
1.工作是应该自己去创造的,而不是被分派的。
2.所谓工作就是要不断主动地出击,而不是被动地招架。
3.要做就做大事,做小事会让自己变得渺小。
4.瞄准困难的工作出击,攻克它时,你也会随之进步。
5.一旦开始就永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6.领导周围的人,并树立榜样。
7.要有计划,有了长远计划后,便会忍耐,会下功夫,也会朝着正确方向努力并拥有希望。
8.要有自信,因为没有自信,你的工作就没有魄力、韧性和厚度。
9.大脑随时“马力全开”做到八面玲珑,一丝不苟。服务就是这么回事。
10.不怕摩擦。摩擦是进步之母,是积极的肥料。不经摩擦,你永不能成器。


不断地积少成多,是让你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每天必做”跟“三天做一次”比起来,反而更容易坚持下去。

尽管只有一瞬间离开自己该走的路,那也是看轻了自己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的结果。如果像这样不重视每个瞬间的话,就等于否定了由这些瞬间积累而成的一生。你越是想要出好的成果,就越需要集中当下这个瞬间的精力去做事。

确定一个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反复利用,熟能生巧,最后工作越来越有效率。

星期一上午是否制定好日程表。这是决定这一周是否“忙乱”的关键。

一旦把会谈集中安排到每周的某一天,久而久之便会生出其他效果。这就是节约了路上的时间。

在星期五提前安排好下周的日程,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毫无杂念地享受周六日的休闲时光了。

每周每一天都集中精力扮演一种角色。把对模式的认识与对自己角色的认识联系起来,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

有意识地进行腹式呼吸运动,吸气时让腹部鼓起。或逆腹式呼吸。使用了这种呼吸法,你的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也能慢慢赶走杂念。

当你想将精神集中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一些。

一旦被电话打断思维,再想找回当初的集中力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了。躲进会议室,默默地干活。如果你手上有这样的权限的话,请一定要试试看。

做清洁本身也有其作用。它不仅能让办公室变得整洁一新,也能让个人集中精力,还有重整和激励团队的效果。

我们应当尽量确保办公桌是工作的平台,而不是堆放东西的仓库。

这种出神状态的集中力适合一个人进行的操作,或不需要复杂判断的情况。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与此不同的集中力。这是一种出奇冷静、沉着状态下的集中力。所谓“见之日”指的是集中到某一点的视线,而另一种“观之目”则是能够全面把握全局的广阔视野。“出神”型的集中力可以帮你“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另一方面,“观之目”的集中力可以让某段时间停止,或让某段时间的过程变成慢放效果。

大多数人都在浪费时间。这只能解释为大多数人都以为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并以此为前提而行动。

要让自己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时间换算成别的东西,让我们能感性地认识这个问题。只有清楚认识自我成本,才能使生产率得到提高。

如果我们以这种成本观念为基础,重新审视工作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在企业中存在着很多浪费的情况。你会对自己的为人生形成一种成本意识。这种意识最终会让你走出多姿多彩的人生蹄。

“与其考虑做的风险,不如考虑不做的风险。”失败之后总会得到一些教训,这就成为了我们的宝贵经验。投资时间让我们获得经验。

年轻的时候应当投资时间,赚取经验的秘累。然后这些经验会慢慢变成金钱。“年少时就算是花钱买,也要买苦头吃。”这不是在鼓吹锻炼精神的优越性,而是实实在在的时间投资经验之谈。

不做海外旅行,而是海外“滞留”

通过长期提高自己的评估值,来增加收益。这就是时间投资里的股利收入的观点。从未来的回收期间来看,年轻人的一年和上了年纪的人的一年,其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趁年轻的时候,洞察未来,积极进行时间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泛有不少公司就是在裁员时,一不小心裁掉了属于核心竞争力的人员,结果一路下滑,只得惨淡经营收场。这对于个人也是一样的,我们有必要耐心地花些时间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

制作思维导图的Windows版软件MindManageger,使用其甘特图制作功能制作项目时间分布图。

为了保证工作默契无间地完成,最好能做到不假思索地“按公司规定”处理事情,从而将工作常规化,而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斟酌之后再做定夺。

书写模板的关键是让沟通变得格式化。我们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不用任何语言也能心意相通的顶级沟通状态。

就沟通的格式化而言,将常用的固定句式添加到词库里也是效果奇好的妙招。例如:如果输入“如不详”,就可以转换成“如有任何不详之处,请随时联系”。

有一部分工作可以模块化,这部分工作是可以外包出去的,或者是可以派给临时工去做。判断是否要安排这样的外包业务,要看这部分业务是否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把需要进行密切沟通的业务外包出去,由于太费工夫,反而无法降低成本。相反,把那些不需要沟通的业务外包出去,则是个不错的做法。可以将这部分时间用在附加价值更高的业务上。

为了应对各种非常规的工作,我们需要来自团队内的各种专业性的看法。当团队中的各种力量集结起来,团队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阅读一本又一本相关书籍。尤其是读上几本入门书籍之后,由于关键部分会反复出现,所以在读的过程中,你就能掌握这些内容。

两个人一起工作就无法偷懒。也更容易找出解决方法。可以相互学习工作技巧。

团队的表现能力是根据成员的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

每三个月制订一个计划的优点是可以与日本独有的季节感相互联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在日本都各自包含着不同韵味。万物复苏的春天,生机勃勃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以及在天寒地冻中养精蓄锐的冬天。找回这种节奏感也是计划妙招的关键所在。春天可以开始新的常规工作;夏天要集中精力进行短线操作;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适合于反思过去。

在每三个月的日程里加入一次旅行计划。正因设定了这个断点,我们才能感觉得到时间的有限性,才能更加珍惜每一天。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是出于自身内心的欲求。我到底想要为自己做什么?”这才是我们设定旅游计划的目的所在。

只要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最终目标图景,我们就很自然而然地看清到达终点的路径。以三年为单位设定一个目标的方法。再设定十年左右稍微长远一点的目标。

每当出现这种新一代人的时候,我认为能否让自己重新蜕变成这一代人,也许就是让你持久活跃在第一线的秘诀所在。

我认为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至少还要反复进行2 ~ 3次这样的蜕变。而在这个过程中,能舀蜕变成新一代人,也正是我们能长久享乐人生的秘诀。

把自己的梦想设定为手机待机画面。我的梦想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梦想?为了不断验证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在手机这个交流沟通工具上记录下自己的梦想。

行业的盛衰也或多或少跟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你拥有了这种观念后,你就会发觉自己跟社会有了新的关联。你在内心悄悄地继承师名之后,接下来就要去寻找自己应该完成的“使命”。既然有继承师名,那么就也会有被继承的情况。即便是非常重大的工程,我们也大可不必独自完成。只消把从前人那里接过来的接力棒继续传递给下一代即可,因为这也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能独自霸占梦想,而是应该与别人分享才对。这样一来你或许能结识一些与你志同道合的朋友。

所谓生存术,就是一种不假他人之手,积极应对的方法。

如果把时间视为“投资”,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专心。不要去想时间是为自己而花费的,而是想成把时间赠送给了自己所在的场所。或者把瞬间视为永远,或者把永远视为瞬间。一旦你开始这么想,赠予的循环链就开始转动了。

不断尝试新鲜的体验,带着惊奇、有声有色地度过每一天,这样的生活是可以永无止境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945388.html

上一篇:整理的艺术——读书笔记
下一篇:整理的艺术3——阅读笔记
收藏 IP: 222.199.2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