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ngk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ongkx

博文

前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谢家荣院士:著名教育家,石油地质奠基人

已有 4395 次阅读 2015-12-5 22:1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前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谢家荣院士:

著名教育家,中国石油地质奠基人


谢家荣院士,字季华、季骅,189897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职员家庭,1966814日去世于北京。谢家荣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谢家荣是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位地质专业的毕业生之一,谢家荣和谭锡畴,卢祖荫,杨培纶,朱庭祜,李学清,陈树屏,王竹全等18人是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谢家荣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批81名院士之一,也是1955年的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谢家荣主持过台湾甘蔗田地下水之调查。他指导过有关人员进行过叙昆、滇缅二条铁路的拟定路线之工程地质勘察,他还专门派人勘察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的坝址地质,为今天该坝的兴建奠定了基础。

 1957年,谢家荣担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所长,他与孙云铸、黄汲清等一起拟定了逐步进行中国地质和矿产研究的总体规划,并取得了若干成果。谢家荣本人发表了若干重要论文与专著,如《中国大地构造问题》,《论矿床的分类》,《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继性》等等。

谢家荣是世界公认的国际煤岩学研究先驱。他在金属矿物显微镜研究领域的成果为著名学者兰姆多尔多次援引,至今闪闪发光。


谢家荣院士的长子谢学锦(1923521日生于北平)子承父业,是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学锦院士的母亲吴镜侬早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擅长绘画和音乐。家庭中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氛围给了谢学锦一生以重大的影响。

1950年,谢学锦进入解放后的南京矿产测勘处化验室从事矿石分析工作。1951年赴安徽安庆月山进行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首次实验,发现了著名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这一重大发现是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起点和奠基石。海州香薷已被国际上公认为铜的有效通用指示植物。1952年随着地质部的成立,谢学锦调到北京,参与创建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开拓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13年,谢家荣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考入了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1913-1916年谢家荣在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等人是谢家荣的老师。学校和老师们对学员教导认真、要求严格,使他们受到地质学知识的良好教育和地质工作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谢家荣是同班30人中最年轻者,然而却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成绩一直很优异。

1916年,地质研究所结业时,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拿到了毕业文凭,都进入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当时年仅18岁的谢家荣,成绩是最优秀的。

 谢家荣毕业后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他后来回忆那次应试时的动机时说:“一个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达,而搞工业,离不开矿业的开发,因此我选择了地质科学作为我终身的事业。”

 由于工作颇有成就,1917年被选送留学美国获威斯康星大学,并于1920年获得理学(地质)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教授。

 1920年底,甘肃海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8.5级大地震。1921年初,谢家荣参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随翁文灏、王烈等去甘肃考察。他们最初在兰州附近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工作。以后,翁文灏去震中区调查,派谢家荣穿过河西走廊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工作结束后,他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一初步成果。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对该区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时,正值谢家荣刚刚回国之际。谢家荣与老师翁文灏一行从北京出发,开展了历时4个月的调查。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全面而详细的科学调查。

1921年谢家荣积极参加筹创中国地质学会的活动,是26名创始会员之一。

1923年,谢家荣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中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

1929年,谢家荣赴德国柏林地质调查所及弗兰堡大学研究煤岩学和金属矿床。1930年归国,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又曾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地学系主任。

1934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11届理事长。

1934年,谢家荣与翁文灏、丁文江、胡焕庸、李四光、竺可祯、叶良辅、张其昀、曾世英等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当选为首届理事。

1935年兼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和首任书记(秘书长),又历任常务理事、理事长等。1936年他建议创办《地质论评》,并任编辑主任。对学会这两本主要刊物(中文和英文)之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与章鸿钊等一同设计制定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谢家荣当时未来得及离开北平,日本占领当局企图聘请这位著名地质学家任伪"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领导。谢家荣拒绝了日本人的聘任。后得到翁文灏通知后,几经周折离开了北平,充分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6-1947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23届理事长。

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对于地质界的名人,过去似乎只知道李四光。在一般人看来,大庆油田是在李四光的理论指导下找到的。但根据现存的实际几份资料,谢家荣才是大庆油田发现的主要功劳者。

学者王仰之翻看了大量历史记载和有关资料,他特别提到1949年谢家荣对“北满”有油的预测,之后,他指名道姓写道:“对于东北松辽平原的油气预测,许多人往往认为是李四光首先提出的。其实李四光是在1954年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油气资源勘探工作。从时间上说,比谢家荣晚了5年。

谢家荣是我国最早的石油调查者,我国最早的石油著译者,陕北、四川和台湾油田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个石油探矿计划的规划者。

南京面临解放时,他身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亲自参加巡夜,并组织职工保护财物,把矿产测勘处完好地交给了解放军。随后,谢家荣随部队开进上海,参加了接管上海的工作。在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6月谢家荣编制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计划《中国探矿计划》。19508月写出《东北地质矿产概况和若干意见》,最早明确地把找油目标指向了“松辽盆地”(这个专有名词就是谢家荣首创的)19509月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谢家荣被任命为副主任。1952年地质部成立,谢家荣担任了总工程师。1954年地质部设立矿产普查委员会,谢家荣还兼总工程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他所说的这几个可以出油的区域,以后都陆续得到了证实。

在我国。第一位指出“北满”有油的是谢家荣,第一位提出对“北满”实地勘察的是谢家荣,第一份勘察设计书是黄汲清起草谢家荣修订的。

1950年根据国家对矿产测勘人才之急需,谢家荣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他亦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都已成地质界骨干。

1953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被毛主席请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咨询中国石油资源的底数,到底有没有石油?据说,李部长当着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的面,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李四光挑选石油地质的左膀右臂,首先在1952年召来了南京的谢家荣,接着在1954年召来了重庆的黄汲清。

1956年,地质部成立地质矿产研究所,1956年,谢家荣制作出一幅《中国含油远景图》,在中国划分出了22个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石油分布作出的最为全面的预测之一,其中就包括最为著名的大庆油田。 

1959926日,中国的松辽平原上冒出了黑色的石油。东北松辽平盆地的“松基3井”钻出了工业油流,如同专程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的礼物,于是被命名为“大庆油田”。这些“黑色的血液”预示着一个中国至世界罕见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诞生,而大庆的诞生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的改变。从某种意义说,是大庆吹响了一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号角。

1962年,曾有人在中国地质图书馆看到日渐衰老的谢家荣,佝偻着背,在那儿看书,除了碰到熟人时点头轻声问声好,几乎不说话,一坐就是一整天。

196312月,周恩来总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发布了震动世界的消息,骄傲地宣布: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庆油田”,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665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代表时指出:“说旧社会有了地震不去实践,是否这样差?1920年六盘山大地震总有人去看过,不要否定一切,历史也要一分为二,批判吸收么!”周总理这里所指的就是谢家荣等人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考察。

1966814日谢家荣死于心脏病猝发。

1982年国家表彰“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才把去世16载的谢家荣拉回历史的记忆。

 

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他的儿子为父亲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他对推动我国矿产勘查事业所做的贡献是没有任何地质学家可以与之相比的,但在极左思潮泛滥时代很少得到应有的评价。我相信随着一个时代的极左思潮的暗淡与消亡,父亲所做的贡献的价值将会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位老地质学家看了文章后,说:“谢家荣先生是无与伦比的,谢学锦终于为他父亲说话了。”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或终于敢于说出:谢家荣是位伟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文魁在谢家荣冥诞九十周年纪念会上说;谢家荣先生在他“六十八年的岁月里,从事地质工作近五十年,著作四百余篇,他是二十世纪初到六十年代期间中国少有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是我国矿产测勘工作的开创者,是矿产勘测中首先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业家。”

黄汲清著文称:“在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中,谢家荣这个名字是非常突出的,他是中外驰名和大众公认的矿床学巨匠……他不但对岩浆矿床和一般沉积矿床做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煤田地质和石油地质也有精辟的论述和创见。他的成就既表现在理论方面,也表现在实践方面,也就是找矿勘探方面。不少重要矿产或者是由他亲自指挥的队伍,或者是根据他的理论指导进行野外工作而发现的。”

黄汲清接着援引了谢家荣1953年一篇谈石油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谢家荣特别指出我国找石油应当“特别注意海相的第三纪或中生代地层。在华北。华东,甚至东北的广大平原上,已有种种迹象指出有广大海水侵入的可能,如果不谬,那么,含油的希望就很大了。所以这些地区应作为可能油区予以密切注意。”黄汲清最后一针见血:“谢家荣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上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这一点一般人都不知道。”大庆油田所在地当年叫松辽盆地,“松辽盆地”这个词,还是谢家荣的一个创造。华北油一田属古潜山型,“古潜山”这个概念也是谢家荣第一个提出的。

如今,我国已成产油大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座座油田神话般崛起。每个油田几乎都曾经出现在谢家荣早年的著作里,在他的预测之中。他不仅破除了中国贫油论,使思想冲破牢笼,而且打破传统,把视野扩展到深层的古生代,向古生代要油了。这在中国、外国,都是个创举。

1991年,石油部华北史志编辑室的王仰之,以《谢家荣——勘查中国石油地质的先驱》为题,表示了他对谢家荣的景仰之情。而早几年,石油部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的王育林、石油部科技司的王宝珩合写了一份未正式出版的史料,史料以如下几个小标题展示谢家荣千秋永垂的丰功伟绩:“我国最早的石油调查者;我国最早的石油著译者;陕北、四川和台湾油田的积极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个石油探矿计划的规划者”王育林、王宝珩还编录了谢家荣主要石油地质著作的编年目录,从19221958年,共37种。

 

谢家荣在矿床学方面造诣尤深。他博学多才,有著述400余种,其中在矿床学领域,涉及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磷、铁、锡、铜、铅、锌、黄铁矿、铀等诸多矿种,在他领导下于四十年代后期发现了安徽淮南八公山煤田,他推断的淮北煤田分布规律和指出的找矿远景,已被证实。他在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时,指出江西城门山是有希望的铜矿床,经江西省地质局勘探获得了成功。

作为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1956年,谢家荣制作出一幅《中国含油远景图》,在中国划分出了22个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石油分布作出的最为全面的预测之一,其中就包括最为著名的大庆油田。

 

谢家荣一共有5个孩子,兄妹5人的名字里都有金字偏旁,寄托着科学家对矿脉的痴迷。

家族情况

夫人: 吴镜侬,原名吴醒民,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1966年于文革期间和谢家荣一起辞世。

长子: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 谢学铨,冶金工程师,1976年于唐山地震中殉难。

三子: 谢学钫,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已去世。

四子: 谢学铮,石油地质学家,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女儿: 谢学锳,外交领事,已退休。

谢家荣,像矿脉一样被掩埋,他是一位伟人。

 

主要参考文献

谢家荣.矿床学大意.科学,19225(9-12):909-9221020-10301132-11411231-1250.

谢家荣.甘肃玉门石油报告.湖南实业杂志,1922(54).

谢家荣.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地质专报,甲种,1935(13):1-78.

谢家荣.石油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57.

谢家荣.盐矿地质(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25-39.

谢学锦,(1997)2001,勘查地球化学基础研究基本情况,面向21世纪的应用地球化学文集--谢学锦院士从事地球化学研究50周年,地质出版社.

谢学锦,(1998)2001,我国基础地球化学调查现状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应用地球化学文集--谢学锦院士从事地球化学研究50周年,地质出版社.


参看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小谟院士: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家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32718.html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同志诞辰100周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32441.html

我国土木工程地质主要奠基人——谷德振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30470.html

陈梦熊院士关于岩土工程及其理论体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31999.html

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31994.html

熊大闰院士:太阳作为一颗恒星飞向心远的蓝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3937.html

开博周年:吴有训院士经典故事——家乡听话的典伢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3626.html

吴有训院士女儿吴希如:回忆我的父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8268.html

吴有训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南京大学举行四子吴再生出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8042.html

南大校长陈骏院士: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8049.html

《南京大学报》:校长院士吴有训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8033.html

陈旭院士汗水浇出成功花中国首枚地质金钉子夺得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5118.html

南大92岁院士冯端为夫人写情诗6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4953.html

院士科学家何继善:童年抗战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4757.html

中国科学院有个巴顿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20334.html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发起人:陶振宇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9352.html

蔡毓生:中科院院士杨遵仪一生多开拓桃李满天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9246.html

最著名的一首七夕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4567.html

民国时期的订婚证书和婚姻证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4191.html

侗族老人的长寿之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3366.html

中国玉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1679.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代校长郭令智逝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11626.html

赵鹏大院士:周口店实习站地质工作者摇篮建站60周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07415.html

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地下隧道暗物质探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04599.html

博士学位照与导师孙钧院士在一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01214.html

孙钧院士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称号我国获得这一褒奖的第一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89856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4989-941283.html

上一篇:沈阳地铁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7000多年的历史
下一篇: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在即
收藏 IP: 114.232.16.*| 热度|

1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