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高工
1961年从学校毕业,一年以后转正,成了地质技术员,到1980年,这一“员”就“员”了近二十年。其间转换了三个单位,都没有碰到评工程师的事儿。
我在福建时,单位也有工程师,多是在五十年代评的。也见过被认命的工程师,但大家心中都有个数,没把那“工程师”当回事儿,你道为何?被认命的“工程师”是技术16级(中专转正是16级),比13级技术员(大本转正是技术13级)低了3级,众口虽然不说,但心中都有杆秤。
1980年,我刚到黑龙江,单位开始评工程师,传达文件时,有关高级工程师部分,单位总工(清华大学毕业)根本没有传达,他认为单位除他之外,没有一个够资格的,仅凭外语一条,就可以把所有的人全卡住。所以大家完全不知道还有高级工程师这回事儿。直到批下来,总工自己是高工,大家才第一次听说还有“高级工程师”这一级。我们这些老技术员,则大都成了工程师。
1987年,有了新的精神,要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放宽了对外语的要求:评高级工程师,要由局里的人到队里主持外语考试,先发下考试提纲,有翻译文章的人可以不用参加考试,自然通过;评工程师不用考试,只要求提交一份翻译资料。
就这样的条件也是十分苛刻的,当年中专根本不学外语,高中学外语,但高考不考外语,谁把外语当回事儿?在大学的几年,批这批那,学几个单词,也大都就饭吃了。考也只能是“拜拜”和“喂得罗”(水桶——外来语,黑龙江人都这样叫水桶)的水平,走个形式而已,实际是放弃了对外语的要求。
此时,原总工已调离本单位,他认为,单位再没有一个外语有过翻译文章的人。
不,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本人。评高级工程师,全单位,只有我一个人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过两篇翻译文章,除地质报告之外,也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过成矿理论和工作方法的文章(一共是五篇)。虽然都微不足道,但和绝大部分一篇都没有的人比,还应该是排在前面的。
外语考试开始了,一个个参试者,拿着大词典、小词典、参考书……每个书桌都堆得满满的。我本来是有资格不用参加考试的,但新的总工说,还是参加吧,我就参加了。我前后左右一看,唯独我一个人,只带了一只笔。考试2个小时,我40分钟就交了卷儿。其它人考了整个一上午,近4个小时。我真是一个笨鸟,最后我才明白,让我参加的真正意图,我的试卷,成了考场的范本,大家全都达到了优秀。
这段时间,我很忙很忙,先后有四个要评工程师的人,拿来资料,要我给翻译(我翻译完后,其它人再转抄);还有唯一一个有资格评教授级高工的老工程师(建国前参加工作),以科研队需要的名义拿来一本小书,让我给翻译。我都一一给翻了。
也是这段时间,很多人也很忙,跑评委家,跑领导家……
我曾做梦,我一定可以评上。
但是,最终,我没有评上,那些外语只会“拜拜”和“喂得罗”的人,那些一篇文章也没有的人,全评上了,苍天哪!我问总工,仅凭外语一条,单位除我之外,哪一个是真正够格的。总工说,局里主持的考试,大家都是优秀,你也是优秀!!!
“假做真时真亦假”,这句话,你道曹雪芹是随便说的吗?不是,但曹雪芹是想不到的,现代版对这句话的孵化,远远超过他原来的意义,早已经不是一句话,而变成了一杆枪。
不管怎样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我很感谢地矿局的领导,在指标已经没有的情况下,想出一个新招,以县区地矿单位,没有地矿高级工程师为名,由地矿单位额外评出可以调出的高工,取名叫“流动高工”,这才把我“流动”上。虽然“流动”上了,但你真想调出,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像我这样的人,是个真正的牛,是有力气拉车的。
让人难过的是,和我一样有论文的张某某没有评上,而他完全没看在眼里又没有论文的一些人却评上了,气得他一股急火肝病发作而一命鸣呼,连“流动”的机会也没有了。现在想来,此又何必。不是白死了吗!
注:我的博客上职称是副教授,是我自己套的,那时刚学上网,注册不上,就套了个副教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