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l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lz

博文

顺其自然去生活

已有 2434 次阅读 2015-11-3 16:48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顺其自然去生活

顺其自然去生活

 

  平成七年(1995年)辞了东大的工作,那一年五十七岁,提前三年退休了。那一刻,感到如释重负,眼前“劈啪”一亮,世界变得更亮更大!自打孩提时代就爱虫子,现在,每天与虫子为伍,乐不可支。这么大年纪了,在山上边逛边捉捉虫子,然后花一天时间做做标本。有这样的事情做,感到很满足。

 

  1。没能给父亲说声再见

 

  小学二年级时,迎来了二次大战的终结。价值观颠覆性地变了。昨天还叫喊着“一亿玉碎”“鬼畜美英”的大人们,突然间主张起和平主义来了。老师领着大家,在正在使用的教科书上,用墨到处涂抹。无话可说。对什么都不再相信。从那时起,养成了一个毛病,就是怀疑一切,即使伟人说的话,也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听。喜欢读书,但不会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直到今天也如此。

 

  没有选择临床医生而是选择解剖学作为职业,大概是潜意识中追求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致吧!之所以如此,比如,患者说:“疼”,到底真疼还是假疼,没办法知道对吧!

 

  这一点,尸体不会说的。即使解剖途中回家了,第二天去一看,原封不动地保存着昨天离开时的状态。既不会自动进展,也不会自动治愈。解剖一个月过后,尸体的胳膊被拿掉了,头被割走了,尸体变得惨不忍睹。若问“这是谁干的?”“不用说,是俺干的!”全都是俺一个人干的,这是再也确实不过的事实了。说到底,这对我来说,是感到最为踏实的工作。

 

  选择解剖学还有另一个原因,与父亲的死也许有关。父亲患结核病,在家休养。去世时我四岁。睡梦中被叫醒,来到父亲旁边时,父亲的床边已经围满了人,一种异常的气氛。有人叫我“给爸爸说再见”,可声音怎么都出不来。默默的看着父亲的脸,父亲对着我露出一丝微笑后,突然咳了一口血,去世了。

 

  那时的情景,仿佛一段影片,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而后,还会经常想起。我的人生中留下的最初记忆是“死”。解剖与尸体打交道的事情,对一般人来说也许会不寒而栗。但,死离自己其实并不遥远。

 

  父亲去世后,我成了一个沉默寡言,有些神经质的孩子。特别是不会跟人打招呼。就是上了中学、高中依然没有改变。在家附近遇到熟人也是不吭不哈地走过去。真的孤僻得有些奇怪。

 

  过了四十五岁后进入中年,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不会跟人打招呼,和没能给父亲说声“再见”也许有关系吧!对于那么小的孩子,其实也弄不明白父亲的死是怎么一回事儿。那时没能说的再见,就那么放着,会认为父亲没有死。也许不说再见,父亲就会一直活在自己内心。也可能自己无意识封口不说的。意识到这一点时,正在通勤路上的地铁里,泪水溢出眼眶,那一刻,我意识到“父亲真死了”。

 

  2。想也没用的事情就不要去想

 

  这种体验让我懂得,客观的死不存在。人并非简单地死掉的。亲人们会做好多次法事对吧。因为这样,我认为人是慢慢地走向死亡的。

 

  不过,那仅仅是相对亲人而言的。如果是自己死了,可不会有慢慢死去的感觉的。比如,我昨晚死去的话,就不会有这个采访了。那样难办的是编辑部方面,与我无关。因为自己死了不能确认了。所以说自己死并不存在。不认识的第三者死也一样。此时此刻,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走向死亡。但是,大家不会逐一去叹息,去悲伤对吧!所以说,这个也等同不存在。

 

  如此想来,死客观上影响到的人,仅限于亲人而已。上了年纪后,成天想着死呀、病呀的大有人在,不过,对自己的死无需恐惧。怕死的时候不是还活着嘛,就想说别怕。像我经常去东南亚捉虫子。就会被提醒“当心踩着地雷”。可是,没踩着时就没有地雷,那样的担心又能怎么样呢?想也没用的事情,不想也好。

 

  一次,坐上出租车,司机说,最近,参加同伴的葬礼,问僧人“人死后会怎样呢?”那僧人扭头瞪一眼说“死了就完了”。说得一点儿没错,死了就完结了。如此想来,不是很轻松嘛!

 

  3。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自己的死和自己无关,是亲人们悲痛的事情。那么,自己的“生”在一定意义上说,属于别人的事情。属于别人的事情,以为属于自己而随随便便就自杀的话,是不是完全搞错了。

 

  日本人的“自己”意识,源自西方近代的个人主义影响。过分强调个人,属于西方的价值观。比如,去西方人家,一定会问“喝咖啡?喝红茶?”。日本人会认为这是尊重对方嗜好的好意。其实非也,这是说“现在所处的状况,需要在咖啡和红茶两者间选择,而要作选择的人是你自己”。就是强制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来选择罢了。有位教授写文章说,对学生说“请写出一生中自己想选择的事情”,美国人连纸的反面都写满了还没写完。而日本人,顶多就是“结婚”“工作”而已,两三行完事了。

 

  就是如此,所以说,日本人的想法从来都是反的。即使决定重要的事情,也不做主,而是看场合状况来定。“大家赞成就行”的情形。也就是说依据“气氛”而定。考虑周围情况一步一步地,大家一起来想是日本式的。这个没什么不好,只是依据“气氛”而判断,也会有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极端化的事情发生。我呼吁“头脑社会”,就是说现代社会,需要树立用头脑思考的意识。同把事物抽象化考虑一样。比如,经济最为典型。钱就是一个单纯的数字,并非真实存在的物体对吧!说实话,在越南的深山里因没水了而被困时,钱包里装着十万元又能怎样?也无法得到水的。因此,把钱当作真实存在,拼命地一捆一捆地积攒,被世间的气氛所左右,那么傻乎乎的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价值观始终处于摇摆之中。

 

  我之所以去做解剖捉虫子,就是因为死体也好、虫子也好,既非抽象也非气氛,是头脑做不出来的现实存在。做这样的工作,觉得有种保持正气的感觉。

 

  各位也不妨偶尔抽出时间回归到客观现实体验一番。就个人而言,首先是身体。要说非人工作制作的,除了身体没有别的。不断地活动身体不用说是有好处。

 

  走出照明、空调等人工创造的环境,希望走进大自然。因为自然的不可预测不可控性,会促使头脑思考问题,也许会突发奇想。通过这样的体验,可以培养不受环境气氛影响的自我价值观。

 

  *作者:養老孟司 1937年出生于神奈川县镰仓市。东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进入解剖学室工作。1995年从东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岗位退休,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书《唯脑论》《傻瓜之壁》《文科之壁》等。喜欢大的虫子,现在仍在继续捕捉昆虫,制作标本。

 

 

红叶翻译(2015.11.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0818-933096.html

上一篇:≪亚书≫之迷
下一篇:上天入地
收藏 IP: 221.11.20.*| 热度|

1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