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在审稿中充电——读《科技编辑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已有 1300 次阅读 2015-8-20 15:22 |个人分类:思维秀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果说,审稿过程是放电的话,那么科技期刊的编辑也时需要不断充电的。编辑和审稿专家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对于期刊文章的审阅、把关、编辑和加工,都需要不停的充电过程。

   编辑不仅要和作者交朋友,和专家交朋友;还要和潜在的作者或者成长中的专家交朋友。现在的作者成长很快,三五年不见,不晓得会在学术上高处多大的名堂;越是后生,越是可畏。90后们已经在冲击和占领“学报”版面,逐渐成为中坚力量。相对来讲而立前后的年轻学者们,正处于创造力的旺盛期。

   “即便编辑具有理工科背景,也只是对某一个科技领域比较熟悉。”何况即使是有专业背景的编辑,远离学术前沿的话,也会落伍。要想称职,必须不断充电。专业知识也学习、编辑技能要提高,充电是一维的还不够,看来需要3D的。

   一位同行在讲课中说,他们编辑部要求参加学术会议的编辑,至少要“带回来”一个新朋友。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扩大朋友圈,期刊才能越办越好。好文章才能不断被吸引过来....

**************      

科技编辑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信息来源:陈萌    发布时间:2015-08-18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以传播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为己任的科技报纸编辑,更是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报纸“把关人”。         

   警惕报道夸大失实      

     编辑的科学素养到底有多重要?实际上,科技新闻报道的夸大、失实,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编辑缺乏科学素养造成的。      

     例如,此前有媒体推出某专家“再过5年,有望完成人类206种组织器官的全部原位复制”的消息,引发专家争议,很多业内专家持反对意见。首先该成果既没通过国家的正式认定,也没在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接受同行的检验,缺乏一项科技成果被认可的主要条件。其次,专家表示,只要是复制器官,就肯定要面临3个问题:复制器官的血液供应,复制器官的神经功能如何完成大脑的神经支配,复制器官与人体生理环境的协调。而这3个问题是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根本解决不了的。      

     如果说出现这个错误还属于缺乏专业知识,那么出现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就很不应该了。一些报纸报道,气功大师严新给骨折受伤的人接骨,不痛不用药,马上就能活动;能发功给大兴安岭森林人工降雨灭火。“自来水变石油”的骗局历时10年之久,“发明人”王洪成曾红极一时,其中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还有丘满囤的“灭鼠药”、沈昌的“带功茶”、胡万林的“芒硝治百病”……均遭到科学界的斥责,相关内容却被一些报刊发表。      

     广泛涉猎当杂家      

     如何提高编辑的科学素养,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呢?科技新闻编辑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要真正编好科技新闻,除了应具备一般的政治意识、新闻敏感和编辑能力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其采访卫生系统的记者都是有营业执照的专业医生。我们的报纸目前显然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近年来,科技类报纸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增加有理工科背景的采编人员数量了。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所不知的全才,即便编辑具有理工科背景也只是对某一个科技领域比较熟悉。虽然每个版面都有自己的定位,但稿件却可能涉及各个学科门类,知识面过于单一是不行的。因此这就要求编辑不仅需要当专家,还要当杂家,博闻广识、涉猎古今、通晓中外,成为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作为一名科技新闻工作者,工作之余要尽可能地阅读科普杂志、科技期刊,浏览科技网站,观看科学纪录片,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关注前沿科学的发展走向,了解新工艺、新技术的内涵。      

     光扩大知识面还不够,有数据表明,科技发展迅速,每隔5年就有45%以上的知识需要更新。因此,科技编辑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可以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工作中经常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可以选择自学这些学科的经典教科书;也可以在高校中选择一两门重点课程进行旁听。      

     和科学家交朋友      

     除了参加专业课的学习,科技编辑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会议来增长科学素养。如今,各种各样的专业会议、论坛时有召开,这些会议和论坛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言或作报告,这些专家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将专业领域内的精华整理、报告出来,对于编辑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即便是非常专业的研究论文报告,也可以接触到一些知识的细节,或许就会成为某一次审稿、采访中的依据。      

     在参加专业会议的过程中,还可以认识很多科学家。笔者所在的科技报纸一直大力提倡采编人员要和科学家交朋友。美国科学作家协会首届主席迭兹,在其60多年的科技采编生涯中,与许多科学家成为挚友。他的这些科学家朋友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普顿、缪利坎、斯坦利等。这使得迭兹掌握了很多在当时属于尖端领域的科技知识。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背靠大树好乘凉”,利用职业上的有利条件,科技编辑在工作中会有很多与科学家沟通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电话、邮件或者面谈。利用这些机会与科学家成为朋友,科技编辑就能在交流中很直接、轻松地了解到相关知识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此外,在编辑稿件遇到不懂的科学问题时,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向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请教,从而保证了稿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在审稿中充电      

     审稿是编辑做得最多的工作,因此在审稿中学习也是编辑最便捷的学习方法。就科技类报纸来说,稿件大多都是对科学知识的科普,对最新技术的介绍,或者是对科技事件的解读,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在审稿时,编辑不能只充当加工匠的角色,将稿件编辑完就万事大吉,对内容“过目就忘”,而要充分利用每一次审稿,汲取稿件中的知识,这样日积月累,无形中可能就会达到涓滴汇成河的效果。      

     虽然编辑稿件是编辑的主业,但经常参与科技文章的采写对编辑也大有裨益。      

     以笔者为例,经典科幻片《侏罗纪公园》问世20年后,以全新的3D形式在国内上映,掀起一场恐龙热,但是片中的一些科学漏洞也遭到吐槽。在采写前,笔者先观看了这部影片,然后通过搜索,了解到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质疑基本集中在双棘龙头部有皮膜会喷毒液、霸王龙只能看见运动的物体、迅猛龙会开门等方面。除归纳这些疑点外,笔者还进一步了解了其他人对这些疑点到底质疑在哪儿。此后,查阅了大量其中所涉及恐龙的相关知识才制定采访提纲联系专家采访,一篇稿子写完,也快成半个恐龙专家了。      

     科技编辑肩负着两项使命,一是传播科技知识,二是积累科技文化。为了不负这崇高的社会使命,每一位科技编辑都应该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让那些贻笑大方的、误导公众的不实报道少些再少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准确而又迅捷地播撒科技的种子,产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力。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914499.html

上一篇:寻访鹫峰山地震台
下一篇:在审稿中充电——读《科技编辑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