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uxuge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xugeo

博文

读毛泽东《矛盾论》(1937)

已有 5693 次阅读 2015-8-6 23:1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读毛泽东《矛盾论》(1937


(2005年秋)

[本文为本人2005年秋党校学习期间的读书报告,与拙文:“地质学研究中常见逻辑方面的问题分析”(见: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第12卷第1期第147~152页)的实例有较多重复,但分析角度有差别,若耽误您的宝贵时间,还请原谅]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值党校学习之机,再读这篇著作(第一次读这一名著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又有许多收获。

开篇,毛主席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文章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共6个方面。

一、发展、联系的宇宙观

毛主席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每一事物的运动都与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在当今的地质学研究中,仍有不少结论是用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得出的,即孤立的、片面的、静止地看问题,或将外部因素当成地球发展的主导因素。举例如下:

1)近十几年来关于华北地区“冰臼”成因的争论,有些人只抓住“冰臼”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孤立地、片面地提出“冰臼”是风蚀而成的或古水流冲刷而成的,他们忽略了“冰臼”均是近等轴形态的,而风或流水均是有方向性的。也有人静止地看问题,认为是古冰川中高压水向下冲刷而成的。他们忽略了如果所谓“冰臼”是古地质作用的产物,由于地表的风化作用是在不断进行的,它们应当已被剥蚀掉了,即未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冰臼”的三个主要特征----“冰臼”只生于裸露的山脊、口小肚子大、秋天臼中存有半臼水,笔者推测它应当是近几千年至几万年前,偶然形成的小坑中开始间歇性存水,因而较周围有大得多的风化速度,久之,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大“臼”。

2)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将容纳空间的来源归因于全球海平面升高,进而将这种全球海平面升高与天文因素挂钩。可以说他们忽略了地球变化的内因(构造运动),夸大了外因。

3)在成矿学研究中,以包裹体成分代表成矿流体成分,忽略了成矿流体是演化着的,到包裹体形成时,成矿流体已经不是原始的流体,而是许多矿物已经从中结晶。

4)在地层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孤立地研究各单个剖面,在各剖面点的范围内建立生物演化、环境演化等序列。然后,想当然地将不同剖面上相同特征的生物组合或相同的环境当成是同一时间的,造成明显不合理的古地理解释。打开《中国古地理图集》(王鸿祯等,1985)可以发现有许多时期同一古地理环境的分布面积明显大于现代的情况。

5)在上述《中国古地理图集》中还可发现有多处长期“古陆”,如“华夏古陆”、“雪峰古陆”等,其原因是这些地区缺失多个年代的沉积岩。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缺失不代表未曾沉积过,可能是沉积后又被剥蚀掉了,应当对“古陆”周围进行更多的沉积环境研究,如果不是滨海环境,则应否定“古陆”的存在。

6)近几年,有些研究者提出中国东部燕山期“成矿作用大爆发”的命题,其依据是中国东部燕山期形成的矿床的数量和储量较其他各地质时期的要大得多。但是,他们犯了静止和片面的错误,之所以我们现今在中国东部探得的矿床以燕山期最多,是可能有多种原因的,其一是,印支期以前所形成的矿床可能有许多已被剥蚀破坏了;二是,喜马拉雅期形成的矿床可能至今仍深埋地下,不能断定印支期之前和喜马拉雅期成矿就少于燕山期成矿。

 

二、矛盾的普遍性

  毛主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显然,地质作用中也必定存在着矛盾和矛盾运动。但是,在有些地质学家会忽略了地质作用中的矛盾和矛盾运动。

   1)在金属成矿作用中,金属元素的集中和分散是一对矛盾,它存在于成矿作用的始终。有些人只注意到了集中,忘记了还有分散,错误地将成矿时的分散晕理解为矿源层。

2)在同位素测年研究中,其基本假定是所测对象(多数是矿物晶体,有时是岩石)对所测同位素衰变子体和母体是封闭系统。显然,封闭与开放是一对矛盾,只有当封闭占主导地位时所测年龄才是有效的。有人忽略开放存在的必然性,对所测年龄即使与地质实际相差甚远,也不愿承认所测年龄的无效,反而作出有悖常理的解释。如有人对同一地质体(或同一地区很相似的两个地质体)测得两个相差很大的年龄值,他们不怀疑年龄值有错,而是解释这个地质体(或同一地区很相似的两个地质体)是相隔时间很长的两次形成的。而这种解释是违反常理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演化,环境将必然发生变化,在同一地区形成相同或很相似的地质体是不可能的。

三、矛盾的特殊性

毛主席指出,“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并引述列宁的话:“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所以,“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地质学研究中仍有许多主观性、片面性或表面性的问题。

(1) 在岩石学和矿床学研究中,人们常依据岩石(或矿体)中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或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岩浆可能源区(或成矿元素可能源岩)的相似性推断岩浆(或成矿元素)来源于该岩浆源区(或该成矿源岩)。这里是忽略了岩石(或矿体)与源区的特殊性,这二者可能是母子关系,但也完全可能是兄弟关系,甚至根本就毫无关系。就好比咸鸭蛋并不是咸鸭子生的,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却是十分相似的。

(2) 有些学者乐于追踪“国际前沿”,将国内地质体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的地质体对比,找出两地质体的相同之处,进而得出该国内地质体的成因与国外相似地质体成因相同。但是他们常忽略两地质体的特殊性,不考虑两地质体的环境差异。所以即使国外形成的已有的成因认识真正成立,其结论仍是值得商榷的。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毛主席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地质作用中必然也有主要的矛盾。但忽略主要矛盾的地质学结论常可见到。如在矿床学研究中,许多著名矿床均会有许多研究者先后研究,获得多组同位素成矿年龄、得出多种矿床成因的认识。最后就会有人“聪明”地归纳得出该矿床成矿作用是多期、多阶段的,矿床是多成因的,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他们一不核查他人结论正确与否,二不寻找“主期”、“主阶段”、“主成因”或“主来源”。如世界著名的白云鄂博矿床,先后得出过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成矿年龄,获得特种高温气液交代成因、碳酸岩浆成因、与海底火山喷溢有关、热水沉积等多种不同的成因认识,后来就曾有人认为白云鄂博矿床是多期、多阶段、多成因的矿床。但事实上,仔细研究不同作者的文章可以发现,有些认识是互斥的,如:中元古代同位素成矿年龄与矿体围岩为寒武纪—奥陶纪;赋矿白云岩为正常沉积岩与岩浆岩;矿床成因为高温气液交代与岩浆成矿;这两两之间是不可能同时正确的。

在地质研究中也常可见到有人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有不少争论是起因于定义不清,定义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 80年代关于第四纪底界的争论,实际上是不同的作者依据不同的第四纪底界定义,有人以冰期为标准,有人以古地磁为标准,有人以真人的出现为标准,还有人以2500 ka为界线。显然,这样的争论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因为这些事件事实上不可能完全同时发生。

(2) 最近,关于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确定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世界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定义于海相地层的连续剖面上,其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值并未确认(季强,2002)。而中国北方的陆相侏罗系—白垩系从古生物上无法与其直接对比,只能经由海陆交互相的其他地层间接对比。这样依据不同的生物门类就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对著名的产有大量鸟类化石的义县组,有人划归上侏罗统,有人划归下白垩统,有人认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在义县组内部(王五力等,2005)。

(3) 目前,国际地层学界为了解决诸如上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剖面,在这些剖面上作出明确的定义:钉上一颗“金钉子”。这虽然可以解决上述定义不清问题——有了明确的定义,但是,其他剖面与该剖面的对比仍可能存在问题,如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的对比; 也仍不能解决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其次,“金钉子”钉在何处,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因为如何钉“金钉子”还需要作出新的定义或制定新的原则(梅仕龙等,2002,王成源等,2002)。

五、结语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于地质学的指导意义笔者尚缺少体会。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毛主席哲学思想既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对于探索实验室通常均无法再现的地质过程更是锐利的思维工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19683-911167.html

上一篇:编辑自嘲
下一篇: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之我见
收藏 IP: 124.192.131.*| 热度|

5 檀成龙 刘新建 刘继顺 吕洪波 朱晓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