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个刚入行的新手,所以本文是我自己的遇到的一些亲身经历,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妈妈吵架,妈妈说爸爸得罪人。缘由是什么呢?是爸爸在教研室说:“老师的水平互相心里有数。”我妈说我爸这句话没错,但是说的场合错了,我爸口无遮拦的对着一个他认为水平一般的老师说这个话,感觉有点攻击别人的意思。那时候我就觉得:“哇,真神奇!在一个系里同事几个月竟然能知道别人的思想水平!!!怎么做到的啊?”这个疑问困惑了我二十多年了。
现在我进入科研的圈子,慢慢对此也有体会了。比如journal club,seminar,lecture等交流活动,有些人总能提出很有质量的问题。首先他听懂了,其次他看出了问题,另外他对技术手段的优点和局限有足够的了解;这样的人确实会提出非常有水平的问题,甚至可以给别人以启发。像这样的人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认为他、她们水平高。有时候他们可能在申请基金时失败,有时候他们没有大量文章发表,但是和他们谈谈,听他们说话,知道他们如何思考问题,我认为是可以判断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我想这就是同行评审。
但是小水獭也得说,有些人问问题的时候,暴露出他自己知识的欠缺,逻辑的错误,有时甚至没有听懂,却问了很长的一个问题。这时,会给他、她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还是得谨慎。
谈几次话之后,甚至不需要是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内的同行,互相也基本能心里有数,我所在的系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Cell biology,系里的老师有的做脊髓再生,有的做角膜炎症,有的做视觉,但是我相信他们互相也清楚彼此的水平。
评判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我仍然支持同行评审。人很高级,当然人也很复杂。如何给个渠道让人愿意给出真实判断才是最有智慧的。
本来只是花了5分钟写个人生小故事,简单而又感性,没想到竟然精选了,竟然又置顶了。特别意外的感觉,因为其他人比如张艺琼的《曾经》写的可是比我这篇内涵丰富很多很多,思考也深刻。其实我自己也是在好奇这个科学界的现象,为什么人人都恨指标,却又不舍得抛弃它。我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话:“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是需要找到很多理由来讨厌一个人。”好玩吧?也许领导欣赏一个人,是依据内心定性的判断。但是要对一个人说:“对不起,我认为你不符合这个岗位,因为xxxx,yyyy,zzzz……”的时候,就要用到指标这个“客观定量”的东西。来使别人心服口服;也说服自己,让自己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有理有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