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比”是万恶之源,是我国科学界无法实质创新的要害

已有 9413 次阅读 2015-7-11 13:45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武夷山老师最近的很多博文都颇不感冒。

  当然,他作为领导,对于下属用了大量科研经费做的创新能力比较报告肯定要有个支持(哪怕只是姿态)的态度,也可以理解。

  但是,我还是难以相信武夷山老师会真心觉得这种“比”有什么社会价值,所谓的学术价值更是绝对等于0。

  如果武夷山老师觉得这样的“比”确实很重要很有(学术)价值,我鄙视的就只能是武老师的智力而非博文了。

  如果武老师知道这样的比并无什么价值但是还为了下属而宣扬,那么我们只能说武老师很想做一个“好”的科技官员。

  其实,俺觉得,对于下属或者同事做的这类工作,如果我们不好意思去反对,那么,保持沉默最好。

  ————————————

  中国的万恶之源就在于“比”,中国科学界少有(或根本没有)像样创新的源头也在于“比”,尤其是今天,在我们手头还没有哪怕一个硬货的前提下,各种“比”除了收获可笑,还能有其他值得说的东西吗?把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校,又能如何?连清华的校长都不好意思提吧?那么,排到第27,又有何区别?

  我老人家也做过科技评价的项目,所以深深理解里面所保藏的祸心。我可以这么说,作为各类排行榜的制作者,完全可以做到让谁做第一就能通过挑选指标、设计权重以最后达到这一目标。

  哪怕我想让西藏做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第一名,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做到。

即便我没有一个事先让谁当第一的目标,那看似科学客观而排出来的榜也是只具备娱乐效果,而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选指标本来就是个人(加几个背后的专家?)说了算,指标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得清楚是包含还是交叉还是完全独立的关系?如果连这个关系都说不准,又怎样去除指标之间相互咬合的部分?如果指标是完全独立的,那么,请严格证明给我看!

  如果两个机构采用不同的指标、不同的权重来评价不同国家(地区)的同一个项目(比如创新能力),怎样对这两个机构的比较结果进行比较呢?

  答案是根本无法比较!只能各说各话,所以美国人评他们的,我们评我们的,指标权重均不同,那就各自解释好了。
  每个机构都会说自己的比较结果是符合实际的,那么亲爱的请告诉我,实际究竟是什么?你的实际和我的实际是一个吗?

  ——————————————

  还记得武夷山老师曾经为一个“比”进行辩护的时候,说什么北欧的创新能力(或是什么其他鬼名字)在全世界高是大家公认的,这就奇怪了!我怎么就没认?我觉得美、英、法的创新能力比北欧要强得多,连俄罗斯的创新能力都比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强。不信,让他们打一仗看看结果就明白了,其实不打我们也知道结果。

  那么,为什么武老师竟然觉得是“公认”呢,为什么他辩护的这个结果又确有一定范围内的糊涂虫认可呢?无非这几个北欧小国从事R&D的人的比例特别高,我当时还特别举了例子来说明这一结果的荒谬性,那就是:一共就10个芬兰人,居然有5个在IT公司工作,而美国人一共有100个,29个在IT公司工作,于是,美国人里做R&D工作的比例比芬兰少多了,芬兰的创新能力比美国高。

  大致逻辑就是这样的。

  ——————————————

  中国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就有多个大学的教授们在认认真真地搞,每次出结果都被大家笑话一通,因为里面必然有特别可笑无法置信的结果,然后他们继续做明年的,丝毫不觉得不好意思,反正有国家的经费支持,奇怪的中国现象吧!

  国内的大学排行榜除了教育部有985、211这种榜之外,还有各类武书连之类的榜。但是,如此比来比去,创新能力并没有因此上去,也许只是骗去了几个不了解大学真相的中学生们报考,最终只是在烂的里面比了下谁稍微不特别烂而已,在这样的“比”榜里面即便排名靠前,又有何价值和意义?

  让科学家们自行追求品质吧,不要用官方或半官方的手段“强制大家爬上“比”的战车,且不自信地挥舞起麻杆冒充强人,而更为糟糕的是,那座下的战车也一直都是小人国的战车,比来比去徒增笑料尔。

  而那些从事“比”研究的团队和机构,你们能少出来公开丢人现眼吗?



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904624.html

上一篇:中国学者学术报告之不好习惯:必提项目!或论文发表期刊!
下一篇:贾伟和金拓等博主的同行评议比阅读量和评论量更为我看重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84 陈楷翰 曹聪 张忆文 姬扬 罗教明 孙学军 杨正瓴 李方和 戴德昌 王春艳 李传亮 周健 王水 郑永军 吕喆 郑波尽 李学宽 蔡小宁 谢力 余晓龙 罗渝然 王涛 徐晓 韩玉芬 牛凤岐 梁洪泽 季丹 彭渤 曹则贤 蒋永华 李永丹 韦玉程 马建敏 汪晓军 张鹏举 李东风 陆俊茜 贾伟 魏焱明 刘艳红 张华容 刘光波 苗元华 王华民 郭奕棣 尤明庆 张骥 元凯军 赵美娣 王善勇 曹须 王林平 马红孺 张江敏 毛培宏 张强 归明月 朱志敏 吕乃基 林辉 周云圣 陈冬生 庞晓明 李志俊 孙军杰 yzriver doctor5 ghzhou5676 wangqinling biofans anran123 bridgeneer ybybyb3929 xuexiyanjiu cloudyou jiareng hengy idealist ouhailong watercold zjzhaokeqin Math2014 xuqingzheng dyongl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