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发博文的话: 童庆炳《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6月17日下午美东时间,晚上北京时间发布
2012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童庆炳先生的散文和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其中收录了他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过的37篇博文。由于6月14日他的猝然离世,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续写博文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社准备出版他的博文选。至少我们现在可以透过《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比较集中的他在博文中留给我们的文学欣赏和遗产。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曾经表示对于写博文的忧虑,担心什么人什么话都对博文作评论,怕惹是非。我告诉他,在科学网上可以不用担心,大度点,对于无理纠缠的不理会就是了,经他同意,我想当时的科学网主编赵彦作了推荐,很快他开博了。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科学网近些年来越来越过于突出强调自然科学的博文,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博文关注不够,从而和原先的全球华人科学家和学者的宗旨有所偏离,所以我对于继续推荐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朋友加盟科学网的兴趣也减弱了。
**********************8
童庆炳《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24日发布
书名: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
作者: 童炳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策划编辑: 赵月华
责任编辑: 杨帆
美术编辑: 毛佳
装帧设计: 耿中虎
责任校对: 李菡
责任印制: 孙文凯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印刷: 涿州市星河印数有限公司
版次: 2013年1月1日第一版
印次: 2013年1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155mm X 235mm
印张: 15.5
字数: 210000
定价: 32元
页码: 238
ISBN: 9-787303-146512
内容简要: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分为三编,即“文学之根”“文学之理”和“文学之技”。其内容包括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推敲”再评议、把谎话说得圆、比喻与审美、“不隔”之美、不写之写、更少就是更多、含泪的微笑、怀旧情调与作品的开头、黄筌拒改吴道子《掐鬼图》的启示等。
目录(带*的篇目可在他的博文中找到)
上编文学之根
*第二次天真/3
*雏菊与雨果的退想/6
*太阳照样升起/9
*“文学是入学”新解/l2
*作家的位置/l6
*遭遇与艺术创造/l9
*古典的李白现代的李白——纪念李白诞辰 1300年/21
“内视点”与文学的生命力/25
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文学谈之一/28
隐喻现实世界——历史文学谈之二/31
暗示哲学意味——历史文学谈之三/34
*金钱的艺术形象/37
*漫议“绿色文学”/40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50
*人物命运的文学意义——从游蒋介石的南山别墅谈起/52
*生命撞击的钟声/60
*听泉经验的艺术启示/63
文章与酒/65
*以真为假和以假为真/67
由“我”自己伸张出来/69
中编文学之理
*文学与灯光/75
*文学与绘画/78
*枯燥药方为何熠熠生辉/80
*妙玉的洁癖和意识形态/83
*风姐登场分析的发明权问题/86
米洛的维纳斯与缺陷美/90
“偷维纳斯的腰带”/93
米洛的维纳斯与研究热/96
*陶渊明的《饮酒》与意识形态/99
*由此岸向彼岸张帆远航/103
*假如我们从艺术角度来看《诗经>/106
冷眼深情/110
美与形式/114
梦醒时分——兼谈美在关系/116
*齐白石的《虾》《青菜》为何价值连城/l20 *歧义的魅力/123
*审美的层次/125
*诗为活物/129
*“通感”产生诗意的再考察/134
*谈艺术的常规和惯例/l36
文学的第一要素/l41
文学批评不是“寄生”性的/145
文学语言的奥秘/147
*“幸福”与“不幸”/l49
*艺术的“强词夺理”/l52
*语尽而意不穷/157
隐喻之美/159
“鱼”与“熊掌”应“得兼”/l62
爱国?思乡?/166
“真体验”——合理、合情和合意/l69
*真与奇/l75
下编文学之技
*画框、距离与《红楼梦》的开头/179
*艺术从“稍微”两字开始/l8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双解/185*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l87
*“推敲”再评议/l89
*把谎话说得圆/192
比喻与审美/l95
*“不隔”之美/197
不写之写/200
*更少就是更多/203
含泪的微笑/206
*怀旧情调与作品的开头/208
*黄筌拒改吴道子《掐鬼图》的启示/210
声律与感情/212
*诗的三重境界/214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217
香山樱桃沟的山桃花/223
写什么与怎么写/225
意尽言止/227
*眼中、胸中、手中/229
*一切景语皆情语/231
*艺术形象的具体与概括/234
*艺术形象:形与神/236
序言
作为一位教师,1984年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接受邀请,为北京市的党政干部基础科讲授了“文学概论”课程。课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听我课程的学生多是年纪较大、却未能接受大学教育的老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从中央的干部到部队的军官,从商店的服务员到尚未找到工作的知青。据统计,仅北京一地按时听我课程的学生就有16万之多。在1984年每周三下午,只要转到北京电视台的频道,就可以看见我操着一口带南方口音的蹩脚的普通话在讲课。这是我在电视台上课最久的一次,课程持续了半年多才结束。为配合这门课程,除了由当时的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编写的《文学概论》上下册(初版27万册),当时的《北京自学考试报》还专门辟了一个“文论漫笔”的专栏,每周或每两周发表我的“千字文”。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我当时“人到中年”,可并没有“万事休”的感觉,相反,我在《祝酒歌》歌声所营造的特殊气氛觉中,精力饱满,生气勃勃,觉得自己的教师生活才刚刚开始。这样,我就开夜车,抽一些时间,用随笔的文字,写一写授课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的内容,在报纸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后来有不少读者喜欢我的文字,给我很大鼓舞,我就断断续续写了许多年。这本小书的短文多半是在那些年写的“文论漫笔”中选取的。此外,2000年前后数年,天津的《文学自由谈》约我写稿,我照着给《北京自学考试报》写“文论漫笔”的笔调,探索文学作品或文学创作中一些看似微小却很重要的问题。这次,我在这些短文中也选择了一部分汇入到这本小书了。此外,从2009年开始,我也写“博文”,其中所写免不了还是“漫笔”。《中国社会科学报》副刊等报纸和刊物也发了我若干篇“博文”。这次也经过挑选,把其中一部分纳入此书。本书勉强分为三编,即“文学之根”“文学之理”和“文学之技”。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无法绝然分开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写这些短文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这个区分去写。我觉得“根”“理”“技”三点常常难以分割。这次为编书体例的需要,勉强作这样的分割,这并非我的本意。我自1955年进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至今已57载。现在大家叫我为文学理论家,在我心中则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因为爱好,转为热爱,转为挚爱,转为玩赏,转为享受,于是开始思考文学各类现象和问题,开始教文学理论课,开始写所谓的文学理论“论文”和“专著”。我自己则以为我撰写的那些教材、论文和专著,受自己学力所限,受时代的局限所致,虽冥思苦想,但创见有限。倒是这些短文、漫笔,心之所想,灵之所悟,笔这所致,还有些微值得咀嚼的东西。这次,敝帚自珍,选择其中一些篇章汇入小书,作为纪念。当然也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我非常高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能联袂推出钱中文先生、王向峰先生、孙绍振先生和我四位文学理论学人的随笔,特别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以及赵月华编辑辛勤的劳动。
童庆炳2012年8月31日
PDF照片11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9293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