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明天的健康日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risamor

博文

酒肉穿肠过 - 咱们的消化系统(1) 精选

已有 14705 次阅读 2015-5-22 17:38 |个人分类:给明天的健康日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消化道, 口腔, 消化系统, 食道, 唾液腺

【良心剧透】

 

          消化系统是一条贯穿身体的管子和“挂”在管子上的几个附属器官

          消化系统内部的空间相对于身体其实是“外部环境”

          从口腔到胃,整个上消化道的工作重心不是吸收营养,只是把饭变成饭糊而已

          理论上说,没有胃也一样可以吃成个胖子

 


俗话说“酒肉穿肠过,肥膘身上留”。这件事情说着简单,实现起来可是个困难重重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吃进肚子的饭菜不能直接被贴在身上。就像砍倒的原木和开采的石油,需要先被加工成合适的木料和燃料,然后才能送去搭建城市或是提供能源。饭菜也一样,必须先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它们才能为身体提供能量,或是变成小肚腩什么的。咱们的消化系统就是负责完成这个食品加工和处理工作的。

 

简单粗暴的说,咱们的消化系统就是一条贯穿身体的管子和“挂”在管子上的几个附属器官。稍微想象一下你就会发现,因为管子的两端都是与外界相通的,所以管子里的空间相对于身体来说其实是“外部环境” [1]。换句话说,装进管子里的东西都还不是身体的一部分,只是等待被利用的原材料罢了。这根管子就是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饭菜从管子的一端进入流水线,先被加工成可以利用的营养元素,然后交给血液循环系统送去生产建设或是储存肉肉。最后废弃物会从管子的另一端排放出去。为什么说消化系统的工作困难重重呢?举个例子,这条流水线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饭菜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消化成营养元素然后吸收进身体。但是流水线本身也是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做的。消化不了饭菜问题不大,不小心把自己消化掉了可怎么办?

 

平常,咱们把这条流水线管子叫做胃肠道,把加工饭菜变成营养元素的过程叫做消化,把营养元素交给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流水线从口腔开始,经过食道进入小肠大肠,每个部分都像一个分工明确的消化车间。每个车间都有一支专业的消化团队,统称消化液。每个团队中都有专门负责润滑和安保工作的黏液,有专门负责消化工作的。车间里的主要工作场所是管子的内壁,叫做黏膜。那几个“挂”在管子上的附属器官呢,就是给不同车间培养专业消化团队的地方。

 

既然胖从口入,咱们就从口腔开始,沿着管子参观一下这条设计精良的食品加工流水线吧。

 

口腔和唾液腺

口腔是胃肠道的入口,是流水线上的第一个车间。饭菜在这里经过牙齿和舌头切割、挤压与碾磨,会变成细小的颗粒。工作在口腔里的还有唾液(就是口水),这是唾液腺专门为口腔培养的消化团队。唾液里的黏液用大量的水把加工好的饭菜颗粒变得黏黏滑滑的,方便它们在管道里流动,也能保护口腔黏膜不被饭菜颗粒粗糙的表面划伤。唾液里也有提供专业消化服务的技术工人,一位是唾液淀粉酶,另一位是舌脂肪酶。唾液淀粉酶可以消化一部分碳水化合物,生产麦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所以嚼馒头的时候你能尝出甜丝丝的味道。舌脂肪酶对婴儿非常重要。宝宝们要靠它来消化母乳和牛奶中的一部分脂肪。猜猜看,你每天要流多少口水?

 

食道

饭菜在口腔里被加工成黏滑的颗粒之后就被送进了食道。食道从口腔开始竖直向下,大约有25厘米那么长,是专门负责输送这些黏滑颗粒的管道。咱们平时把这个输送的过程叫做吞咽。吞咽可不是就让饭菜颗粒顺着管子掉下去。大脑中有一个叫做吞咽中心的部门,专门负责控制这个过程的精准,避免发生危险。简单说吧,吃饭、喝水和呼吸用的都是同一张嘴。喝西北风事小,把红烧肉咽进气管可是个大麻烦。所以,在饭菜颗粒从口腔送入食道的时候,把守在食道入口的工作人员(它的名字叫做食道括约肌,或者上食道括约肌)要及时地关闭连接着口腔和气管的闸门。等饭菜颗粒完全进入食道之后,再及时打开闸门,保证正常的呼吸。这道闸门叫做声门,咱们平时说话的声音就需要通过声门传递出来。知道为什么妈妈说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了吧?说话需要打开声门,吃饭需要关紧声门,非要一心二用,当然就容易呛到喽。

 

胃酸因为某种原因倒流回食道,灼伤食道黏膜的情况就是平常总说的“烧心”

(图片来源:zantacadvice.co.uk)


食道的出口也守着一位工作人员,叫做胃食管括约肌,或者下食道括约肌。当饭菜颗粒沿着食道被逐渐输送到出口的时候,胃食管括约肌就会打开食道出口的闸门,把这一团黏糊糊的颗粒送进胃里。因为闸门后面的胃里有腐蚀性很强的胃液,所以除非是有东西要被送进胃里,否则胃食管括约肌把守的闸门都会关得紧紧的。如果这道闸门出了什么故障,让进入胃里的饭菜又重新流回了食道,随着饭菜一起流进食道的胃液就会对食道造成伤害。这种故障叫做胃食管返流,发生故障的时候你会觉得胸口火辣辣的,很多地方习惯把这种感觉叫做烧心。如果你经常宿醉,大概不会对这种感觉很陌生。不喝酒也别高兴得太早,烟、茶、可乐、咖啡、脂肪、巧克力、薄荷油这些刺激性的食物,还有边走边吃、吃饱就睡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可能会影响胃食管括约肌的工作,增加故障发生的风险。太胖也会哦。

 

是一个皱皱巴巴的小袋子,平时还没有一个养乐多瓶子大。但是因为它皱皱巴巴的,所以可以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被抻开来,变成一个中号可乐瓶那么大的大袋子,所以吃饱饭的时候你的肚子会圆鼓鼓的。胃液是胃自己培养的消化团队。在拿到从食道送来的饭菜颗粒之后,胃液会在盐酸的带领下继续研磨搅拌,把这些黏滑的颗粒变成更黏更滑的糊糊。盐酸是胃液团队的主心骨,它把饭菜中复杂的蛋白质拆开,再交给胃蛋白酶进行更加细致的消化工作。盐酸还给胃蛋白酶营造了它喜欢的酸性工作环境,但也因为这个环境的酸性太强,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和舌脂肪酶随着饭菜进入胃里之后就都没法正常工作了。胃里有多酸呢?胃液的pH值大约是2。不熟悉pH值没关系,胃液比醋(pH=3)和橙汁(pH=4)都要酸,日常饮食中大约只有柠檬汁的酸性能跟胃液相提并论。换句话说,不管是喝橙汁还是喝醋都不会让胃里变得更酸。

 


 咱们平常说的胃酸其实就是盐酸,是由胃黏膜中的腺体细胞分泌用来辅助消化的。

(图片来源:www.adfibs.com)

盐酸营造的强酸性环境也顺便消灭掉了随着饭菜进入胃里的细菌,以防它们在消化系统里捣乱。但是盐酸的腐蚀性实在是太强大了,为了防止它在工作中伤及无辜,胃里负责安保工作的黏液们像拿着盾牌的防暴警察一样,组成一道厚厚的围墙,紧紧贴在胃口袋内表面的胃黏膜上,把盐酸和饭菜围在中间,保护胃黏膜的安全。如果因为什么原因破坏了黏液们的保护墙,让工作中的盐酸伤到了胃黏膜,这种情况就是平时常说的胃溃疡,其实也就是胃不小心消化到了自己。刚刚提到的烧心其实也就是倒流的胃液消化了食道。

 

喜欢强酸性环境的消化工人也不止胃蛋白酶一个,和它一起工作的还有胃脂肪酶和内因子。胃脂肪酶主要负责消化饭菜中的中链和短链脂肪,日常饭菜中大约20%的脂肪是在胃里被消化掉的。内因子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胃口袋吸收维生素B12。你也许注意到了,这是咱们第一次见到吸收的工作。从口腔到胃这一段胃肠道通常也被叫做“上消化道”。整条上消化道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饭菜粉碎加工成黏黏滑滑的糊糊,为之后的养分吸收做好准备工作。口腔和食道都不会吸收任何营养元素。能被胃吸收的东西也很少,除了刚才提到的维生素B12之外,也只有水、酒精、某些矿物质和阿司匹林之类的脂溶性药物[2]。所以,那些想把胃饿小一点好减肥的姑娘们得注意了,健康的胃会为养分的吸收提供便利的帮助,但是没有胃并不怎么妨碍身体对养分的吸收。什么意思呢?理论上讲,一个没有胃的人一样可以吃成个胖子。

 

饭菜颗粒在胃里都变成黏黏滑滑的糊糊之后就可以被送进下消化道上的车间开始更精细的消化和吸收了。下消化道上的第一个车间是小肠。但是胃里的糊糊也不是处理好了之后就一股脑都灌进小肠里的。为了方便小肠团队的工作,流水线分批分次有节奏地输送着处理好的饭菜糊糊。每次大约只送一小勺,每分钟大约送两次。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送得快些,脂肪送得慢些。太咸、太甜、太油腻的饭菜都会降低流水线从胃里向小肠输送饭菜糊糊的速度。所以如果你只吃蔬菜和主食会感觉饿得快一些,吃很多大肥肉就会感觉饿得慢一些。一般来说,一顿饭后大约2-6个小时,所有的饭菜就都变成黏黏滑滑的糊糊被送进由小肠开始的下消化道了。在这儿,吃进肚子的饭菜才会被有选择地吸收进身体,交给血液循环系统。关于饭菜糊糊在下消化道流水线上的旅程,咱们下次再继续参观。


对了,口水。每天,你大概要流1升的口水,差不多能灌满一个大可乐瓶子了。

 

【下期预告】

 

酒肉穿肠过——我们的消化系统(2)下消化道

 

【参考文献】

 

1.         Whitney,E. and S.R. Rolfes, UnderstandingNutr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2: Cengage Learning.

2.         Gropper, S.S., J.L. Smith, and J.L.Groff, Advanced Nutrition and HumanMetabolism (5th Edition). 200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83701-892359.html

上一篇:是什么吃胖了我们?- (3) 蛋白质
下一篇:没痛过经可怎么办?!——写给手足无措的绝世好男友
收藏 IP: 137.224.235.*| 热度|

39 陈青春 孔梅 叶建军 黄永义 龚直文 刘立 钟灿涛 孙学军 霍艾伦 蒋永华 张强 王华民 王春艳 董侠 谢蜀生 黄荣彬 孔凡明 王喆 胡洪涛 王凯 姚俊强 盖敏强 张威 陆俊茜 农绍庄 李土荣 籍利平 peosim qinzhaosu shenlu mpywang xuexiyanjiu changtg icgwang yunmu robin1990 taddy2011 aba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